.

盗御马蓝脸的窦尔敦,杀狗的城里人,知

中科白癜风医院微信 http://www.csjkc.com/

“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这句耳熟能详的京剧,连我这种不懂戏曲的都可以随口唱出。可是窦尔敦为啥要盗御马呢?就不是谁都知道了。

绿林豪杰窦尔墩原名窦开山,乳名二东,暗合了小说中老二“刘二东”的名字。窦尔敦的父亲窦志忠是明末年农民起义军李自成的部下。刘二东也和他一样,子承父志。

窦尔墩劫了大名府运往京城的十万两官银。黄三泰为捉拿他,商定比武较量,打不过,便违背“不用暗器”之约,打伤窦尔墩。窦尔墩离开河间,来到口外连环套盘踞。一日,他听说太岁梁九章奉旨口外行围射猎,带着皇帝御赐好马,名为“金鞍玉辔追风赶月千里驹”,于是下山盗走御马,并留下字据栽赃黄三泰。

为了报复一镖之仇,窦尔敦可谓大费周章,就像知青们为了黄三圈一句话起了“杀念”一样。

令人拍案的文采

《盗御马》的开头,在一句京剧唱词之后,就是绝妙的,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一段:

“后来有人说我们这批人是“打不散”“压不垮"的“老三届”,其实早就散了,所谓不散,是几个“混出人样儿"的精英们的纠集,是霉菜扣肉上头的肉的张扬,而大部分是肉下头的菜,是干巴巴的铺垫。当然,有时候下头的菜比上头的肉好吃,那要看吃者是处于一种什么状态。肉有肉的光彩,霉干菜们有霉干菜们的友谊。我插队的那一批人,张秀英、刘二东、李抗美、王小顺,还有我,我们都属于霉干菜序列,我们是芸芸众生中的一粒草芥。我们的名字普通得让人记不住,可却深深地镌刻在我们各自的心底,刻骨铭心。”

怎么样?把知青中两个不同群体比喻成霉干菜扣肉,是不是太绝了!后面知青们在喜宴上的遭遇,更是让人忍俊不禁。假如你家有小学生不会写作文,仔细研读这些段落文字,没准也能学着写出令老师满意的范文来。当然了,开个玩笑,写作和其他技能一样,抖机灵不能当饭吃。

言归正传。京剧《盗御马》窦尔敦的唱词贯穿整篇小说的始终:“将酒宴摆置在聚义厅上,某要与众贤弟叙一叙衷肠。”知青之间,以及知青与当地农民之间果然也是处处可见青春热血,侠肝义胆。

村里人淳朴厚道,城里人自作聪明,把“盗御马”变成了“盗御狗”,并且还杀了解馋。那一条套狗的驴缰绳仿佛成了套马的缰绳。然而,谁才是“好人”,谁才是“坏人”,就如同前面的《三岔口》一般,又一次模糊不清了。

据说“窦尔敦”一名是清廷于对“窦二东”的恶意蔑称,意为“倒儿蹲”。(杜凤义《窦尔敦与窦集屯》)身份也从敏感的农民起义领袖被改为绿林人士,更是不见于《清史稿》和《清实录》等正史中。历史上的确有过这个人,只是好坏一言难尽,也就是说,在文学艺术领域,窦尔敦的形象其实是经过了美化的。

正如戏中的窦尔敦盗御马后被清廷抓捕,盗狗一事,输的还是知青团体。然而最后老大嫁给了“窦尔敦一族”共同的敌人,狗主人黄三圈,“跟贫下中农结合”了;“五狈”也从设计套狗的混混,成长为了受村民爱戴的赤脚医生“王小顺”,直到死后也一直被村民记着恩。

因了人与人之间的互相感化,盗狗的私仇全都演化成了崇高的情义。

随波逐流的个人命运

《盗御马》这一篇里除了有对京剧唱词,还有对毛语录的频繁引用,很有年代特色。开头对家的回忆十分伤感,已经有了后面《凤还巢》凄凉悲苦的影子。

“我”巨大的命运转折的确是从下放到陕西开始的。在这以前的故事,虽然也深沉悲伤,但毕竟说的主要是“别人”,不能算作“我”的切肤之痛。直到此时才是揭开了一层膜,直接展示自己的伤痕。

精彩的描写比比皆是,例如开头霉菜扣肉比喻的活用,后面婚礼宴席上的贪婪吃相,让人不得不佩服叶老师的才华横溢,信手拈来。

“老二宁可当窦尔敦也不当愚公,死活不填那张表”,这句看似随意,实则值得琢磨。老二父亲曾是窦尔敦的扮演者,自己也崇拜窦尔敦。他身上似乎也有窦尔敦式的倔强与侠义。他宁可做黑户也要回北京,只是为了给老五的死赎罪。机灵的“五狈”是与他一起“起事”的好兄弟,是他这个“窦尔敦”的军师,曾经和他“生死与共”“行侠仗义”,冒险盗杀“御狗”,并露头平息事端。

在陕西做知青的经历,彻底改变了老二这个人的一生。“窦尔敦之后二百年的刘二东终没有跳出窦尔敦的路数”。“窦尔敦”的精气神已经融入在了他的骨子里。

所有的相聚都是为了分离。“一出《盗御马》,唱过了,曲终人散。”结尾看似轻飘飘的一句,其实好不悲凉……

杀狗的素材与借用

无意中搜到一篇叶广芩亲妹叶广荃老师的一篇散文《那山、那水、那人……》,来源是《延安日报》。

文章回忆的是下放到陕西延长县刘家河乡后段家河村的知青生活。里面也有杀狗吃狗油油炸饼的事情,也有邻村汉子,狗主人来找他们算账,知青们养的狗也叫黑子。凭着“学医的姐姐”(想必是叶广芩)寄来的几本书,叶广荃还做起了赤脚医生。21世纪初,她也重回过那个自己思念着却也想要逃避的村子。细节方面有不少联系。

对北京的深深思念,对母亲的挂念,知青生活的苦中作乐,……种种复杂情感,两个姐妹应该是有不少共鸣的。文章写得一样很感人。叶家尽是才子才女。

此外,地名上面也有重合的部分。叶广荃所在的后段家河村是真实存在的,但是《盗御马》中的刘家河乡后顺沟却在网上查不到,不知道是不是叶广芩的虚构。

总之,得出的结论是,在自身见闻之外,叶广芩老师可能还稍微借鉴了妹妹的一些知青经历,尤其是杀狗那一段。

妹妹在其散文中的一段话也很能代表姐姐的一些思想,用来点评《盗御马》这篇小说毫不违和:“后段家河,这里是我走入社会的起点。是这片黄土地和老区的乡亲们以他们博大的胸怀接纳、包容了我们,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去面对社会。从而使得我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无论面对逆境还是顺境,总能走得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

更深刻的还有这样一句。有人评价知青说:“青春的记忆是他们生命中的一个底色,他们常常拿它作为辨别真伪的一个参照系。几十年过去了,历史和现状一旦让他们迷惑,他们就会拿出来比照一番,就可能会得到有血有肉的证据。”

联想到窦尔敦和黄三泰,刘二东与黄三圈,那些盗狗、杀狗的是是非非,……的确都是苦涩青春和艰难岁月留给他们的教益。

状元媒叶广芩,新经典出品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京东好评率%无理由退换¥22.15购买已下架盗御马京东好评率%无理由退换¥21.38购买

相关文章:

“金枝玉叶”|叶广芩家族小说中“金”“叶”混用之谜的个人思考

戏中戏,穷门小户嫁入皇门贵胄之家,《状元媒》里《钟馗嫁妹》

叶广芩小说《状元媒》:为什么要写李震江?到底谁是杨六郎?

《小放牛》:末代太监买房娶妻,一辈子找寻完整人生

《逍遥津》:纨绔父子,恨奸贼把牙根咬碎;却无人,怜取那老姑娘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100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