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铭记百年党史弘扬延安精神用延安精神建设延

治疗白癜风医院哪里好 http://baidianfeng.39.net/a_yufang/160805/4925640.html

作者

《中华儿女》记者王碧清赵汉琪华南

编辑

陈晰

“延安精神培育了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强调,要坚持不懈用延安精神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用以滋养初心、淬炼灵魂,从中汲取信仰的力量、查找党性的差距、校准前进的方向。

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根本保证,是我们战胜困难、夺取胜利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巨大精神财富。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为灵魂,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精髓,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本质,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特征,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熠熠生辉的一脉。

作为延安精神的发源地,延安坚持用延安精神建设、发展延安。

历经风雨,初心不改。“来自延安”的骄傲与自豪,激励、鞭策一代代延安人。启航新征程,延安人继承光荣传统,守住红色根脉,在新时代新征程中传承、践行、弘扬延安精神。

信仰的力量如大江大河,在一代代延安青年血脉中传承

延安,中国革命的圣地。

年到年,中共中央在这片红色热土上度过峥嵘岁月。13年间,中国共产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领导中国革命事业从低潮走向高潮,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并孕育了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延安精神。

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在瓦窑堡会议上,党中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

年11月,上海沦陷,一批爱国青年历时13个月,徒步1万多公里到达延安。抗日战争时期,陆续4万余名知识青年拼死奔赴革命圣地延安。“打断骨头连着筋,扒了皮肉还有心。只要还有一口气,爬也爬到延安城。”

延安如灯塔,让无数爱国志士在黑暗中看到了光明。延安窑洞里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光芒,代表着中华民族前进的方向。“到延安去”的呼喊,响彻中国大地。中国共产党人坚毅的身影,至今留在中国革命历史深处。

回望历史,在那段空前困难的岁月,存亡抉择之际,毛泽东同志给出八个字——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屈军涛(右三)下乡为果农培训种植技术

年,延安杨家岭,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为党领导人民夺取抗日战争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提供了坚强保证。

从延安到新中国,70多年风雨历程,依然火热的延安精神,始终激励这片热土上的儿女。党的十九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获得者、吴起采油厂纪委副书记许彩芸,就是延安儿女努力扎根大地、敬业奉献的缩影。

年1月,许彩芸离开“三尺讲台”,选择成为一名石油工人。“看着身穿红色工服的他们,掌握一门技术,会心生羡慕”。不过,真正工作之后,和想象中的画面截然不同。油井地理位置偏僻,石油的开采、运输、设备维护等,每一个环节对于非本专业的许彩芸而言,都是考验。克服了一度想要放弃的念头,她将刻在骨子里的“学为人师,行为示范”品行自觉,带到新的工作岗位。

她曾经带领集团内惟一一支女子采油队——南庄畔女子采油队,凡事都“先学、先会、先上”,攀爬10米高的抽油机进行操作,肩扛手提抢修坍塌道路,遇到困难时身先士卒。

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埃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中写到,“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的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烈焰,贯穿着这一切”。

信仰的力量如大江大河,无惧暗礁漩涡,向着辽阔大海奔腾不息,势不可挡,在一代代延安青年血脉中传承。

从单一靠“油”到多元构建,“延长石油”蜕变助推延安转型发展

延安位于陕西北部,有“塞上咽喉”“军事重镇”之称。年11月15日设为地级市。全市面积平方公里,仅次于榆林,是陕西面积第二大城市,人口万,曾获得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作为资源型城市,延安伴随上世纪90年代后期石油工业迅速崛起而快速发展。以石油为主的能源工业,占延安GDP比重最高时将近80%。

坐落于西北地区第一经济大省陕西的本土大型能源化工企业,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延长石油”)就兴起于当时。延长石油长期以来是保障国家能源供应重要力量,也是延安经济重要支柱。

但近年来,受石油产量下滑、能源市场价格波动影响,石油工业一枝独秀、经济结构不优带来的负面影响显现,与全省、全国相比,延安第一产业占比高、第三产业占比低的问题较为突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成为延安实现高质量发展必由之路。

一步一个脚印,从单一靠“油”到多元发展,延长石油在延安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华丽蜕变。

延长石油人开展生产建设

漫步于延长县石油广场中央“延一井旧址”,延长石油的发展故事从这里开始。七里村采油厂厂长、党委副书记寇明灵介绍:“虽然我们油田的产量不是所有采油厂中最大的,但在中国石油发展历史上,我们是百年老字号,有象征意义。”作为地方国企,尽管近年来面临经营压力,但在转型发展进程中,采油厂在集团带领下,始终坚持传承、挖掘、弘扬红色精神,已形成“再建百年油田”总发展目标。“首先要保证石油长期稳产;其次是发展工业旅游;再者,建立埋头苦干精神教育基地和石油科普知识教育基地,计划未来实现每年培训人员10万人以上。”

寇明灵表示,通过一系列工业遗产项目建设,大力发展工业旅游业,建设系统化培训体系,既传承红色精神,又对县域经济发展作出应有贡献。“石油厂曾经对陕甘宁边区政府的贡献非常大,这里建立了中国石油行业第一个党支部,红军东征会议就在我们厂职工的窑洞里召开,毛泽东同志年来视察,年为延长石油厂厂长陈振夏题词‘埋头苦干’。所以,埋头苦干精神,是延安精神中‘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一部分。在这个基础上,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要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规划打造中国石油埋头苦干精神教育基地等,我们有丰富的红色资源。”

推动石油知识科普,依托当地得天独厚的地质条件,七里村采油厂与大学建立合作机制,逐步建立完善的培训基地和课程体系。“我们这里有油苗,可以让大家看到石油从石头缝里渗出来,还可以展示油层的天然裂缝,以及年打成的陕甘宁盆地最深的一口‘数字’井、年至年炼油工艺的变迁……”寇明灵说,在知识科普、培训过程中,可以带动当地旅游业发展,销售本地红薯、苹果、花椒等土特产,最终达到多方面共赢。

七里村采油厂名职工,在负责石油开采工作基础上,组建团队,积极建设以工业旅游、石油科普培训为主要特色的新型石油企业。这个过程,也是石油人践行埋头苦干精神的过程。寇明灵坦言,寻根溯源时,许多历史资料没有留存,团队就一项一项查阅油田档案,寻找走访当年的老石油,了解弄清每一项石油生产工艺的演进与革新,不断接近历史、还原历史,不断贴近感受老一辈石油人干事创业的精神。

“产油就产油,弄这些有啥用?”在推动项目建设之初,也有职工不理解。随着一次次寻访、采访、活动宣传的开展,采油厂不仅迎来整体发展的转型升级,职工在思想层面,也感受到红色精神的滋养和感召,由被动工作变为主动寻找,为发展当地工业旅游添力增彩。在建设资金方面,一部分来自上级投资,另一部分,寇明灵等管理团队通过管理增效、节约资金,“能自己建设的,就自己动手”。

用延安精神建设老矿,老矿不断焕发生机。在与地方政府积极协调配合过程中,寇明灵感受到,当地政府对工业旅游项目的挖掘建设工作越来越重视,定期召开协调会,了解各方面发展动态。延长县县长曹林虎感叹:“假如每一个人都来这里旅游,吃上一碗面,就能带动多少经济发展呢!”

如今,不仅仅延一井,还有延长石油工人何延年的窑洞、苏联专家招待所等8项延长石油厂工业遗产项目已完成相关修缮建设工作,截至年6月,迎来1.3万人参观学习。当地不仅如期完成脱贫任务,也迎来以产业兴旺推进乡村振兴新机遇。

“延长石油的发展,见证了中国石油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同时也是石油工人在党的领导下,不断克服困难、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过程。更重要是的,这种光荣传统一直影响着当地的建设发展,留下许多独一无二的印记。我们以后还会设计体验课、互动课,让来这里的人有印象、有收获,以后还想来。”

“洛川苹果”产业发展,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缩影

盛夏的洛川,塬峁间一派忙碌景象。一个多月后,苹果就该迎来丰收,眼下正是苹果夏季管理的紧要时节,大家都在利用这段时间进行疏果、套袋、除草,哪个环节也马虎不得。

屈军涛(戴眼镜拿话筒者)在果园为果农们讲解

洛川位于延安市南部,因一场会议而闻名。年,洛川会议成为中国抗战史上的重要转折;84年后,这片土地依旧焕发“红色生机”,如今装点洛川塬的是枝头累累的红苹果。

延安有句俗语:“黄河畔上的枣儿延长的梨,洛川的苹果甜似蜜”。据报道,延安是世界苹果最佳优生区,全市苹果种植面积万亩,其中“洛川苹果”又以亿元品牌价值位居全国水果类第一。

提到洛川苹果,李新安是个绕不开的名字。

上世纪40年代,延安洛川是陕北出了名的穷县,农民们大多靠天吃饭,在黄土中“刨食”。年,洛川县阿寺村农民李新安在纷飞战火中,从当时的河南省灵宝县用毛驴驮回多株苹果苗,栽种在自家的六亩七分地上。也正是从这些树苗开始,洛川和苹果结下不解之缘。

在李新安带领下,周边五十多个村子先后建起果园,全县苹果种植面积达到1.7万亩,成为名副其实的“苹果县”。上世纪70年代初,洛川苹果在栽培规模、技术、品质方面经过摸索和实践,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经验和做法,品牌在国内开始打响。改革开放后,延安市开始逐渐推广苹果种植。年,洛川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优质苹果基地。到90年代中期,苹果已经在洛川生根,并大面积种植。

洛川苹果的高品质不是偶然。根据世界苹果名优产区气候优生资源标准,洛川是我国屈指可数、全部符合苹果生长七项气候指标要求的苹果优生区,是中国苹果优生区里的“黄金带”。海拔高、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雨热同期,土层深厚四大优生地域条件,保证了洛川苹果的品质。

应用现代化灌溉系统的苹果园

小苹果蕴含大学问。“90年代,苹果种植规模越来越大,但由于技术没跟上,种植了七八年的苹果优果率还非常低,果农一年的纯收入不到块钱。”年,刚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果树专业毕业的屈军涛本有留校机会,但是他婉拒了。“我要回家乡,把一身所学运用到果园,帮助更多的果农。”怀着对黄土地的满腔热情,他毅然返乡,被分配到洛川县苹果技术研究推广中心工作,从此,他的人生和洛川苹果紧紧相连。

起初四年,在老技术员师傅带领下,屈军涛每年冬天都要为果农完成亩果树的义务示范修剪,高强度的工作让他经常在睡梦中还抖动着双手。“刚开始有点想不通,怎么念了几年大学,回来又成了农民。后来明白了,只有深入果园反复实践,才能把我的知识和技艺学以致用。”

屈军涛很庆幸自己没有成为只会纸上谈兵的技术员。这位洛川县苹果生产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主任、陕西最美科技工作者、全国十佳农技推广标兵更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接地气”的苹果专家,扎根基层,走进农民的心里。作为洛川苹果产业科技推广的带头人,他很少坐在办公室里,“搞农业科技推广的人,待在办公室里是干不好的”。9年初,他调到洛川县苹果生产技术开发办公室工作,主持全县50万亩苹果标准化生产。从那时起,洛川县每个乡镇的田间地头、苹果企业、果农家里,都是他免费上技术培训课的场地。工作多年来,他先后参与或组织引进试栽富士系等国内外名优品种30多个,建成苹果种质资源圃、品种示范园30亩,储备适宜洛川本土栽植的苹果新品种16个,参与或主持了20多个国家和省级项目,组织实验课题50多项,多次获部省市成果奖。

洛川苹果的发展历史,也是延安产业经济不断发展壮大的缩影。从零星种植到规模化种植,从规模化扩张到提质增效,从坐等客商上门到主动出击,从混级混价销售转变为分级分价销售,万亩苹果已成为延安农业的第一主导产业,产量达万吨,产值近亿元。全市近百万人从事苹果产业相关工作,农民经营性收入的一半都来自苹果,苹果树成为延安农民的摇钱树、幸福树。

年,洛川县农业(苹果)市场与信息中心建成,展厅内三块巨大电子屏幕引人注目,收集展示了洛川县全县种植户、果园、用工、投入、果库、合作社、专卖店等7类基础数据万条,实现户种植户58万多条数据入库,建立起专业苹果产业数据库,强化了国内外苹果研发、技术创新、生产、贮藏、加工、贸易等信息采集、加工、研究、发布功能。旨在面向市场提供系统化的信息服务,引导当地苹果产业健康发展。

为了避免销售不畅,洛川县委、县政府聚焦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推进苹果产业“后整理”,把注重苹果生产转向生产、加工、营销一体化,切实把分拣、包装、冷藏、销售等后端增值收益留给果农、留在当地,不断延伸苹果产业链,提升附加值,保证了苹果外观质量、内在品质的统一性,提高苹果产业的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年,我们投资20亿元,在生产基地建设方面,挖除残败老果园2万亩,高标准新建矮化密植果园2万亩,建立良种苗木繁育基地亩。技术推广方面,在全县范围内征集芽变品种余株。在产业后整理及品牌提升方面,年内新建冷气库6万吨,改造提升老旧库1万吨。”洛川县苹果产业管理局副局长张斌说。

项目总投资额51亿元,建设期3年。“建成后,全县苹果产业综合收入年增长30亿元,惠及全县16万果农和相关从业者。”张斌说,洛川苹果种植面积将稳定在50万亩,矮化乔化栽植比例调整到2:3,产业现代化水平将全面提升,洛川苹果跻身国际知名品牌指日可待。

完善产业集群化,建设高质量发展新延安

如今,洛川全县有耕地64万亩,其中苹果面积达53万亩,占到耕地面积的88.3%。人均3.3亩,户均12.5亩,人均面积位居全国苹果基地县之首。洛川苹果已成为陕西苹果的代表符号和中国苹果产业发展风向标,这与历届洛川县委、县政府“一任接着一任干,始终围着苹果转”的发展理念和生动实践紧密相连。

延安新城区

在互联网、大数据的信息技术催化下,洛川县“新农人”们展示出不俗的本领。为培养、留住人才,洛川县着力在“育”上做功课。建立县乡村各类新技术示范园,作为“新农人”培训基地,7月农闲时组织观摩讨论,传授务果经验。实行县乡村“2,4,6”培训制度,邀请专家教授、县级骨干、乡镇果站技术骨干赴基层现场讲解。配合农广校开展专业农民技能培训,根据成绩进行职业农民技能鉴定。目前,洛川县已建成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延安洛川苹果试验站、洛川苹果院士工作站为核心的人才技术团队,汇聚来自国内外50余名技术专家和学者。

在洛川县现代农业蓬勃发展的同时,延安市宝塔区新材料产业园也是一片繁忙。大型机器轰鸣不绝,工人在其间穿梭不息。延安南方泵业智慧水务设备生产制造、因诺科技工业无人机及自动化机场、宝塔区石墨烯膜与真净水基地等生产制造项目都在加紧进度,推进建设。

定位“新材料+先进制造”的宝塔区新材料产业园,以“专精特新”为发展方向,以水处理和电子信息制造为主产业链,涵盖高性能膜材料、石墨烯材料、闪烁晶体材料、半导体材料、机泵智能一体化、SMT(表面组装技术)、工业无人机等产业的研发、生产和应用。这些,都是宝塔区沿着产业链条招商,精准引进项目的成果。

延安杨家岭隧道外,一处“用延安精神建设延安”的石刻标语格外醒目。延安精神始终滋养这座火红色的城市。改革开放至今,延安经济总量从3.44亿元增长到年亿元。年到年,延安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元增长到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元增长到元。

延安市委、市政府在更高层次上重新审视和定位延安的发展,按照“基地先行、园区承载、项目支撑、集群推进”的发展思路,启动实施“转型升级十大产业项目”,推动能源产业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跨越,能化由初级加工向产业链中高端跨越,加快陕北高端能化基地建设,推进能源产业迈向高端化。年,延安市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1.9∶55.3∶32.8,第二产业较年降低16.6个百分点,三产提高13.4个百分点。

无论是洛川县现代农业产业项目,还是宝塔区先进制造业项目,都是延安市狠抓产业项目布局,多角度、多方位谋划建链、延链、补链、强链项目的缩影。延安正通过项目建设,积极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持续构建高质量现代产业体系。

屈军涛(中)在果园为果农们讲解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山峁沟壑纵横交织、旧城新区交相呼应的延安,涌动着新时代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在奋进道路上大力弘扬延安精神,才有了“为目标而奋斗”的“石油模范”许彩芸;有了上世纪40年代,带着多株苹果树苗来到洛川的李新安;有了将“洛川苹果”打造成为知名品牌的新延安人屈军涛。

8月10日上午,延安市年上半年生产总值公布,13.5%的增长居全省增速第一位,较全国、全省分别高出0.8、3.3个百分点;植被覆盖率跃升至81%以上,年入黄河泥沙由治理前2.58亿吨下降到0.31亿吨。

这,就是新时代的延安。

当下,延安大力实施“高端能化强市、特色产业富民、文化旅游带动、生态环境提升、城乡一体发展”战略,充分发挥能源、特色农产品、特色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高端能化、特色现代农业和文化旅游产业,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积极培育发展新动能,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用延安精神建设延安、发展延安。

[本文刊于《中华儿女》杂志年第17-18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14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