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打造三大“产业廊带”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专访辽宁省宽甸满族自治县委书记刘希明
中国小康网独家专稿
文
《小康》·中国小康网记者郭玲
“脱贫攻坚工作的完成是一个阶段性的胜利,同时也是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一个新起点。”在辽宁省宽甸满族自治县委书记刘希明看来,如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已成为当前摆在全县上下的一个重要课题。
“我们要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如何继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小康》杂志、中国小康网记者专访了宽甸满族自治县委书记刘希明。
宽甸满族自治县委书记刘希明
《小康》·中国小康网:打赢脱贫攻坚战,宽甸县取得令人欣喜的成效。从自身实际出发,宽甸做对了什么?
刘希明:近几年,宽甸县认真贯彻落实国省市工作要求,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按照“六个精准”和“五个一批”的精准脱贫方略,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目前,全县贫困村全部摘帽,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目标。
一是贫困发生率明显下降。全县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发生率由12.1%下降到0。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收入由年不足元增加到元。
二是乡村面貌明显好转。经过五年的脱贫攻坚,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得到全面完善,公共服务能力明显提高,陈规陋习得到纠正。
三是特色产业得到发展。脱贫攻坚以来,通过资金扶持、政策引导、企业大户带动等方式,逐渐形成以小浆果、食用菌、山野菜等为主的特色种植业,肉牛、绒山羊、跑山鸡、黑猪等品牌为主的畜禽养殖业,以及板栗、大榛子、蓝莓、软枣子等为特色的林果经济。
四是村集体经济得到壮大。年个贫困村村集体经济收入空白,有的村还有债务。脱贫攻坚以来,每个村集体经济年收入都达到3万以上,个别村达到30万元以上。
《小康》·中国小康网:宽甸县的“中药材产业促脱贫”被列入“全国产业扶贫典型案例”,可否具体介绍一下?
刘希明:我县依托独有的野生中草药资源优势,充分发挥中药材企业龙头带动作用,着力提质升效,不断延长产业链条,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订单生产、股份制合作、入股分红等模式,为建档立卡户提供种苗、技术服务以及签约回收产品,发展建立了辽细辛、辽五味子、关玉竹、人参、刺五加、桔梗、龙胆等道地北药种植基地5万亩以上,直接带动全县20个乡镇近百个贫困村多户(其中有户是贫困户)药农种植中药材,户均年收益达元以上,形成了地方支柱型特色产业,实现了贫困村、企业和农户多方共赢。
《小康》·中国小康网:下一步,宽甸县将如何继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
刘希明:我们将立足宽甸林业大县、水资源大县、边境大县、旅游资源大县等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全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进一步做大做强独具特色的石柱参、蓝莓、板栗、食用菌、燕红桃、中药材、鸭绿江淡水鱼等优势产业;依托天桥沟、青山沟、天华山、河口等国内著名旅游景区,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满族文化旅游、乡村旅游;加强电商平台建设等,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全力促进全县产业高质高效发展,从根本上帮助农民解决就业和收入问题,夯实乡村振兴的基石。宽甸县地处辽宁省东部边陲,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隔江相望,拥有绵延.5公里的边境线。宽甸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丰富,素称“辽宁省旅游资源储备库”。“十四五”规划和年远景目标期内,我县将加快推动“一核两区三带”发展布局,紧紧抓住当前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的有利契机,以县城全域旅游集聚区这“一核”开发建设为重心,以宽甸经济开发区和中朝互市贸易区为两翼,全力打造“鸭绿江特色产业廊带”“绿色生态产业廊带”和“文化旅游产业廊带”,加快宽甸文化旅游支柱产业建设,加快产业融合、城乡互动、全域旅游大发展,实现宽甸边疆革命老区在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
(《小康》·中国小康网独家专稿)
本文刊登于《小康》年4月上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