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郭玉琴通讯员侯耀强贺靖莹)10月8日一大早,大宁县太古乡后腰村村民白福贤照例早早地来到自己的红薯地里,只见湿润的地垄上现出一道道裂缝,一窝窝红薯呼之欲出,老白黝黑的脸庞上尽是丰收的喜悦:“去年仅红薯一项收入多元,今年俺脱贫致富信心足着哩。”
大宁县地处黄河岸畔,当地雨热同期,尤其是太古乡、徐家垛乡一带的山坡沟洼均为胶泥红土,昼夜温差大,生长出来的红薯光滑色亮,软糯香甜,令人口齿生津,是该县特色农作物。
红薯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10多种微量元素,可滋补肝肾,被称为最均衡的保健食品。大宁县栽植红薯由来已久,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很多人依靠红薯度过饥荒,称红薯为救命粮。
近年来,大宁县全面铺开产业兴旺“特色乡村”行动,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把“有机大宁”创建贯穿农业产业发展全过程、全方位、全领域,不断加快有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突出培育“名、特、优、新”产品,提出打造红薯小镇,以“村社合一”的合作社为依托,构建具有地域特色、区域优势的有机农业品牌,将按照“基地+农户”“合作社+贫困户”产销一体的集约化经营模式,积极引进适合在当地科学种植红薯的新技术。
今年,昕水镇组织考察团深入到陕西省延长县罗子山镇对特色产业红薯种植技术进行了考察学习,引导农民发展红薯种植。徐家垛乡岭上村去年销售红薯余公斤,给村民带来近万元收入。后腰村把红薯作为脱贫致富的主打产品规模发展,村里成立了大宁县民盛农牧林合作社,吸收54户社员,其中贫困户37户。全村红薯栽植面积从去年的亩增加到亩,村集体还栽植了3亩试验田,村干部多方奔走,在5月份申报注册了后腰红薯商标,实施订单农业,以“互联网+产地直销”的模式,减少供应链环节,实现“线上线下”齐头并进,有效解决贫困户红薯销售的难题。
如今,昔日的“红薯疙瘩”正逐步走出家门,打入市场,老红薯焕发出新生机,成为黄河沿岸百姓脱贫致富的好产业。
下图为刚出垄的红薯。侯耀强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