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安臻刘涛通讯员李玉松
年的元旦刚过,天气依旧寒凉,莒县小店镇兴晟绿芦笋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大棚里,气温比室外暖和了不少,一排排土垄上还留着上年秋天清棵后的芦笋秸,在这些已经干透了的笋壳秸秆周边,有几个紫红色的笋芽悄悄钻出土壤,它们再经过20天左右的生长,就会被收获,然后被送到春节人们的餐桌上。
芦笋不仅拥有鲜美芳香的风味,而且富含纤维和多种微量元素,其营养价值和保健价值是其他果蔬的几倍甚至几十倍,在国际市场上享有“蔬菜之王”的美称,因此一直是餐桌上的名贵菜。
莒县小店镇四季分明、降水集中,而且土层深厚、肥沃,非常适宜芦笋生长,所产绿芦笋粗细均匀、包头紧实、颜色嫩绿、营养丰富,远销日本、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并且先后获得国家地理标志商标和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称号。小店镇自上世纪80年代引进芦笋种植,目前已经发展成为北方重要的芦笋种植基地,并且围绕芦笋打造出一条以种植、加工、销售为主的产业链。
歪打正着闯出一条致富新道路
农业专家、小店镇政府二级主任科员高子善在土垄间来回穿行,稍微一瞥就从一堆枯黄的笋秸中间找到刚冒出土的芦笋芽,他指着那些小芽说:“别看现在它们就这么点,芦笋生长速度很快,春夏季节一天能长10多公分,这个时候再长半个月左右就可以上市了。”
作为小店镇芦笋引进示范推广的功臣,高子善和芦笋打交道30多年,谈起小店镇种绿芦笋的历史,他说:“当年乡里的领导去青岛时,在一家外贸公司偶然接触到进口的芦笋罐头,发现芦笋营养丰富而且市场价格十分可观,便萌生了引进芦笋在当地种植的想法,与技术人员交流后发现计划可行,便买来种子示范推广。”
“能加工成罐头的芦笋是白芦笋,与绿芦笋为同一品种,但需要在芦笋生长过程中不断培土,阻挡阳光照射,最终所收获的芦笋通体发白且粗壮。最开始镇上照搬青岛生产白芦笋的管理模式种植,但当地土质粘黏透气性差,不断地填土容易导致芦笋霉烂,收成并不理想。后来农户索性不再培土,让芦笋自然生长,发现这种培育模式下的绿芦笋长势喜人,而且相较于白芦笋的一年一收,绿芦笋可以实现一年两收,产量高出一倍多,最终的效益十分可观。歪打正着,让绿芦笋长成了小店镇的“金苗苗”。
集约化管理为芦笋种植保驾护航
芦笋种植最火的时候有多火?在上世纪80年代芦笋都出口到国外,光收购价就在七元一斤左右,有时甚至能达到十多元一斤,如果家里有七八亩的芦笋田,割一天的笋就能卖多元,当时老百姓还戏称“种芦笋一早上就抵得上县委书记的一个月的工资,让我当县长都不换。”一亩芦笋收益能达到一万多元,比种植玉米小麦划算多了,可观的收益极大的调动了当地人种植芦笋的积极性,镇上掀起了种植芦笋的热潮,也带动了莒县绿芦笋产业的快速发展。
一拥而上种芦笋也导致市场上芦笋大量堆积,拉着芦笋的价格开始走下坡路,同时过度依赖出口又会受到国外市场环境的牵连,据高子善回忆,曾经芦笋最便宜时一斤才卖两毛钱,有的农民看不到效益就刨去芦笋改种了其他作物。起伏不定的市场,一拥而上一拥而下的种植,给当地芦笋产业带来诸多不确定性,同时随着镇上青壮劳动力的外流,制约了绿芦笋产业的稳定发展。
为保障农民的收益,提升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莒县绿芦笋产业健康稳定发展,小店镇积极探索集约化的芦笋产业发展模式,年尝试土地流转,成立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到年逐渐形成规模。
“我们这里流转农民土地有亩,去年靠着全国农业产业强镇建设项目扶持资金,建起了亩的大棚,正好赶在冬天用上了,现在这些棚里的芦笋都能在春节前上市,能卖到20多元一斤。”兴晟芦笋专业种植合作社的负责人商玉斌介绍说。年7月成立的兴晟芦笋种植专业合作社,与村子签订《经营权入股合同》,村集体以大口井、塘坝等资产入股,农户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土地集中经营统一管理。每亩土地每年保底收入是元,农户也可以在合作社务工就业,每天有元左右的收入,到年底合作社还会将利润进行二次分红。村集体收入每年约2万元,户均增收2万多元,既给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实惠,又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像这样的合作社小店镇共有7家。
土地的集中管理还方便了先进种植技术的推广。近年来小店镇与高校、科研院所加强联合协作,特聘芦笋研究专家李宝华为小店镇绿芦笋产业的技术顾问,大力推广绿芦笋良种良法配套、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增产技术,同时引进优质芦笋品种。许多新型经营主体与农户签定订单合同,统一提供种苗、农药化肥,统一田间管理,并以高于市场价20%左右的价格收购农户的绿芦笋。统一的运营管理保证了芦笋质量与产量的稳定性,并且能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了总体效益。
先进技术的推广不仅生产出优质的产品,也培养出更多更专业的农民。通过多年来的高素质农民培训,加上三十多年的种植经验积累,让许多芦笋种植户都变成了“芦笋种植的土专家”,“有的种植户都可以去外地当技术员给外地农户作技术指导。”莒县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李玉松说。
新机遇带来新发展,芦笋产业再升级
芦笋的“金贵”还在于难储存,刚采摘下来的芦笋若不经过特殊处理,常温下两三天就脱水变蔫,不宜长途运输。早先小店镇的芦笋主要以出口为主,对于速冻芦笋加工的需求催生出小店镇蓬勃发展的芦笋加工产业。
山东中绿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年3月,现拥有速冻加工厂2座、生产车间3万平方米、速冻蔬菜生产线4条、低温冷藏库2万多平方米;公司设有实验室2处,拥有从德国、日本、比利时等国家引进的先进设备,能自主进行农药残留、微生物和各种理化项目的检测,所加工产品质量接轨国际食品安全要求。目前小店镇绿芦笋加工企业有7家,其中3家获得了芦笋出口资质。从种植、加工到外贸销售,绿芦笋一步步将一二三产业链打通。至此,小店镇围绕绿芦笋产业从事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的从业人员已达到1.2万人。
年,小店镇实施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建设项目以来,通过财政扶持资金新建了低温储藏库、保鲜库、烘干房、加工车间,小店镇绿芦笋产业的生产、加工规模会进一步扩大,速冻绿芦笋出口量将超过全国的70%以上。
早年间国外看中芦笋的营养价值,对其需求量大,小店镇芦笋生产也以出口为主,而随着国内发展,越来越多的国人饮食观念开始发生转变,对于芦笋的喜爱也日渐增加,国内市场日益火热,小店镇的芦笋产业重心也开始逐渐向国内市场转变。
针对国内消费者对于健康饮食的需求,小店镇的芦笋生产者对芦笋产品开发下了不少心思。双飞芦笋种植专业合作社是一个以芦笋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自主创新,将绿芦笋头、芽烘干加工成芦笋茶、芦笋干、芦笋面条等,并注册了“江北兴”牌绿芦笋系列产品。莒县双飞绿芦笋种植专业合作经理社于双飞说“原先芦笋到秋季还会再收割一茬,但这部分已经没有了售卖价值,我们便将这部分芦笋尖收购回来,经行脱水炒制,制成芦笋茶。这种茶每20斤鲜芦笋才能产一斤茶,成本就达多块,但这种芦笋茶保留了芦笋的大多数营养,而且茶汤嫩绿味道清新甘甜,在市场上十分受欢迎。我们的芦笋茶、芦笋面条等产品销都往上海、杭州这些全国一线城市,年销售额达余万元。”
延长芦笋产业链长度,拓宽芦笋产品广度,细细的芦笋撑起了当地大产业。下一步,小店芦笋产业将积极拓展拓宽国内市场,做大做强国际市场,推动绿芦笋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助力乡村产业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