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卓尼勇毅前行描绘好乡村振兴美丽画卷

勇毅前行描绘好乡村振兴美丽画卷

——卓尼县乡村产业振兴发展纪实

陈世华朱学东

卓尼县位于甘肃省南部、甘南藏族自治州东南部,地处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带、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交汇处、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结合部,全县总面积平方公里,海拔-米,辖11镇4乡、个行政村(社区)、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0.6万人,其中藏族人口占63%。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发展滞后区、稳定敏感区和深度贫困区,年被国家列入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属国家“三区三州”和甘肃省“两州一县”深度贫困地区,是全省58个集中连片特困县之一。从年初开始,有贫困村53个,建档立卡贫困户户3.12万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为元,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元。经过几年的努力到年,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退出,贫困发生率下降为0,贫困村退出比例%。年4月,甘肃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卓尼县退出贫困县序列,标志着困扰卓尼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了全面解决。

产业发展情况。自从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历届县委县政府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的主攻方向,稳步推进传统产业,积极培育新型产业,创新产业发展方式,稳定脱贫基础不断夯实。传统农牧业方面,县上大力发展牛、羊、蔬菜、马铃薯、藏中药材、特色优势产业和地方特色种养业。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深入实施农业农村发展“”(即:在总体上,坚持“科技先导、创新思路、可持续发展”三大原则;在产业布局上,进一步提高“无公害、绿色、有机、特色产品”的四个比重;在资金筹措上,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多元投入、滚动开发”四个方法;在项目选择上,全面构筑“中藏药材、肉牛肉羊、地方特色产业、良种繁育、休闲观光、农产品加工”等六大产业体系;在工作推进上,坚持“农业经营与绿色食品生产相结合、农业经营与乡村振兴相结合、农业经营与农业观光体验相结合、农业经营与农业科技文化推广展示相结合、静态项目与动态项目相结合、农业发展与基础建设相结合”的六个结合)战略。以“五无甘南·秘境卓尼”建设为抓手,优化产业布局,构建高原草原草地生态畜牧业代、丘陵山川农牧交错带、川道河谷循环农牧复合带、山原峡谷农牧多元带4个农牧业产业带,在保障粮食安全和生猪稳产保供的基础上,形成全链条、多业态的产业发展模式。在卓尼县(纳浪镇)生态农牧业循环经济产业园区新建蔬菜药材智能化育苗中心1个,为集中优势资源,构建现代种植业“五个万亩”发展格局,在藏巴哇、洮砚、纳浪、木耳、柳林、喀尔钦、扎古录、申藏、阿子滩等乡(镇),大宗种植品种有当归、柴胡、党参、黄芪、唐古特大黄5种。年,中藏药材种植面积达到8万亩,逐步形成了以藏巴哇镇、洮砚镇、喀尔钦镇、柳林镇、纳浪镇、申藏镇为主的优势主产区,中藏药材产业覆盖全县13个乡镇的73个行政村。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登记证书。“卓尼当归”、“卓尼柴胡”2个农产品证书。还利用独特的地理位置、立足气候、生物多样性等自然条件,给食用菌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生产环境,打造的高原特色食用菌,其品相好、肉质鲜嫩、香味浓郁,蛋白质含量高,氨基酸种类丰富,富含多种维生素及矿质元素。除以上营养价值,还具有多种药用保健价值,如抗癌、抗病毒、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健胃、助消化、利胆、保肝等作用。高原夏菜种植上,充分利用洮河沿岸露地栽培的优势,种植蔬菜面积达00亩,其中高原夏菜亩,设施蔬菜亩。依托卓尼县西城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高原夏菜种植的引领、辐射带动作用,利用“公司+基地+村集体经济+农户”的发展模式。建成高原夏菜绿色标准化种植基地2个,建设种苗繁育基地2个,种植蔬菜有莴笋、西兰花、娃娃菜等,设施蔬菜有黄瓜、番茄、辣椒等。持续助推蔬菜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方向发展。青稞以其早熟、耐寒、耐瘠、抗逆性强等优点,常年播种面积保持在5.5万亩左右。油菜是卓尼县的主要经济作物。近年来,优质油菜播种面积逐年增加,生产稳步增长,产出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生产的油菜籽以粒大、粒饱、千粒重高、品质好、发芽率高的优点成为甘南州常规油菜种子主要生产供种基地,用其加工成的食用油,以其油质淳香、天然无公害深受人们青睐,现已建成油菜标准化生产基地1.05万亩。在大峪、柏林两个国营种蓄场建设了良种繁育核心群,在扎古录镇、申藏镇、柳林镇建设了人工授精畜种改良点,在完冒镇、申藏镇、刀告乡建设藏羊繁育场,引进良种天祝白牦牛56头,组建了白牦牛繁育核心群,州内黑牦牛引进工作已完成。持续推进新型经营质量提升行动,扶持壮大涉农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资金入股、土地流转、劳务入股、收购、托管寄养等方式,带动贫困户85户人,非贫困户户人及残疾贫困户15人、五保户2人,累计分红达10余万元。

农业产业的布局。立足“高原草地农牧交错区”的地标特质,依托农区、半农半牧区、牧区三大区域,挖掘放大了寒区农牧业蕴藏的绿色有机潜质,进一步优化了产业布局。按照因地制宜的方式,合理构建农牧业产业带:依托高原草地生态畜牧业带建设了以牦牛、藏羊为主的高原草地生态畜牧业带;依托丘陵山川农牧交错带建设了以犏雌牛、藏羊、蔬菜、药材等农牧交错带;依托高山河谷循环农林牧复合带建设了以牛羊育肥、中藏药材、蔬菜、马铃薯等为主的高山河谷循环农林牧复合带;依托山原峡谷建设了以牛羊育肥、中藏药材、马铃薯、水产养殖等为主的农牧渔多元带。

文旅产业方面。深入推进“一十百千万”工程,全力打造以民族风情、休闲娱乐、生态观光、餐饮体验为主的乡村旅游业,发展旅游专业村,扶持农(牧)家乐,带动贫困户有稳定收入。编制了《卓尼县乡村旅游规划》,终稿已通过专家评审,正在根据专家意见进行修改。完成了上级下达的卓尼县木耳镇博峪村文旅振兴乡村样板村建设项目,组织全县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致富带头人和村干部等余人,开展了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活动,注册成立了卓尼县峪祥乐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卓尼县赛宜文化旅游有限公司2个规上农牧家乐管理公司。同时,按照创建全省乡村旅游示范县的工作要求,拍摄了乡村旅游宣传片,通过绘制大峪沟手绘地图、制作景点VR、搭建景区网站、设置吃住游购娱等综合版块的卓尼旅游推介平台,建设了“一部手机游卓尼”智慧旅游小程序,完成了创建各项指标,目前创建全省乡村旅游示范县工作已经省上专家验收,待下达意见。完成了卓尼县木耳镇博峪村文旅振兴乡村样板村建设项目,拍摄了乡村宣传旅游宣传片。结合洮河百里风情线建设,在木耳镇力赛村集中连片建设高原特色农作物新品种展示园1个,面积达70亩;在S公路沿线的完冒镇集中连片种植油菜亩,结合百里洮河风情线建设,在完冒镇红山口打造了“五无甘南十有家园”艺术字及卓尼字样和图案标志,该艺术字及图案已成为卓尼县对外宣传的名片,是农业、生态、人文的有机综合体。沿洮河百里风情线生态旅游长廊建设,从东大门至县城段开阔地种植普通格桑花亩、驯化移栽野生柳兰花30亩打造花坛5个。

乡村工厂就业方面。为全面促进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全力助推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年以来,卓尼县结合实际,扎实推进扶贫车间建设工作,逐步实现了由外部“输血”向内部“造血”的转变。全县共认定扶贫车间17个,有效发挥了“小车间撬动大扶贫”的作用。

村级集体经济方面。在稳步推进农牧村“三变”改革和农牧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基础上,督促指导村集体经济组织切实强化集体资产管理,规范财务管理,盘活集体“三资”,不断提升村集体经济发展水平。建立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联席会议制度。投入收缴的0万元互助资金,实施党建引领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扶持项目,目前资金计划已分解到各乡镇。力争到年底打造55个村集体经济发展示范村,提升29个村集体经济发展一般村,消除13个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不足2万元的村。

布新局,打造新的发展方向。全面推进产业振兴。坚定不移推进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决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守住耕地红线。大力推行产业链“链长制”,强化产业链发展的服务保障,严格落实一个产业一个工作专班、一个专家团队一个实施方案、一套扶持政策、一套考核机制的“五个一”工作推进机制,深入推进现代种植业“五个万亩”培育行动,药材种植面积保持在8万亩以上,邀请甘肃农业大学陈垣团队技术指导:高原夏菜种植面积达到2万亩以上,邀请甘肃农业大学颉建明团队技术指导;木耳为主的食用菌种植面积达到1万亩以上,邀请中国农业科学院张金霞团队技术指导;建设青稞绿色标准化基地1.5万亩以上,邀请甘肃农业大学王化俊团队技术指导;建设油菜绿色标准化基地1万亩以上,邀请甘肃农业科学院孙万仓团队技术指导。持续扶持创建县级以上示范合作社及家庭农场30个以上,加快文旅、农旅、牧旅和一二三产业的有机融合。大力发展县域富民产业,在确保耕地面积、粮食播种面积、粮食产量“三个不减”硬要求的基础上,依托中心核心区、洮藏片区、车巴片区、洮南片区、洮北片区和北山片区“六大片区”自然资源优势,充分利用三年倍增行动政策项目支持导向,突出发展“牛羊菜药菌”五大优势特色产业和青稞、油菜、藜麦生猪等地方特色产业,加快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县多园”“连乡成片”“集群成链”的现代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新格局,构建布局合理、结构协调、特色鲜明的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产业体系,实现特色优势产业数量、规模、产量、质量大幅提升,产值力争翻番。在此,借用残疾人张雅萍所说的那句话来形容我们民族地区产业的发展“我走得比别人慢,我就比别人出得早归得晚,用更多的时间在路上走,总不能被别人甩得太远,相信总有一天我会走在别人的前面!”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县和其他兄弟县市一样同步迈入小康进程。巩固提升牛羊产业。积极探索建立“农区种草、牧区补饲、牧区繁育、农区育肥”的农牧互补发展模式,改造完善牲畜暖棚、饲料贮备库、防灾减灾、疫病防控、定点屠宰、生鲜仓储等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发展舍饲半舍饲养殖,转变畜牧业天然草原放牧的生产方式,提高肉牛肉羊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比重。注重政策集成效应,树立系统观念,坚持系统思维,加强政策集成,完善政策供给,调动各种资源、激活各类要素,增加产业投入、完善激励举措。结合新一轮畜种改良计划,建设完善以种畜场、畜种改良点、良种繁育合作社为主体的牛羊良种繁育体系,年繁育良种牛头以上,冻精授配改良0头以上,年繁育良种羊只以上,杂交改良只以上。建设年育肥出栏牛头(羊只)以上适度规模化标准化养殖示范场(合作社)一定数量以上。依托草牧业项目,以卓尼县绿牧源草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为龙头,以牧草种植合作社为主体,年种植优质牧草达到0.85万亩以上,逐步增加牧草播种面积。引培饲草料生产加工企业、合作社年生产干草1万吨以上。以延链补链增效为重点,在扎古录镇建设一个加工、销售为一体的肉牛肉羊产业园区,引培畜产品加工企业1-2家,鼓励引导企业入驻产业园区。坚持用工业思维发展现代农业,优化农业组织形式,以种养业牵引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形成一批具有卓尼特点和市场影响力的农业品牌,不断开展畜产品精深加工、分割包装、品牌培育、冷链物流等,搭建线上线下销售平台,订单收购养殖场、合作社、养殖户育肥出栏的牛羊,健全牛肉羊肉系列产品产加销一体化生产经营体系,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畅通销售渠道。

做强做优药材产业。全力围绕打造“五无甘南·秘境卓尼”新名片以及“青藏高原生态文明新高地、新时代绿色发展新高地、高原绿色有机农牧产品新高地”,继续推广使用有机肥和生物农药等种植方式。按照全产业链开发、全价值链提升的思路,新建蔬菜药材智能化育苗中心1个,在优势产区,建设中藏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0.1万亩,争取将卡车沟规划打造成为具有野生中药材抚育、驯化、保护、利用等功能的省级及国家级中药材生态药谷,中藏药材种子种苗实现自给自足和质量保证。通过推广良种良法、机耕细作,保持中藏药材种植面积在8万亩以上,在优势区域建设相对集中连片绿色标准化示范基地,确保生产出足量、优质、安全、绿色的中藏药材产品。创建集种子种苗繁育、产地加工、特色产品开发、物流销售和休闲农业等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中藏药材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引进培育大型中藏药材加工企业,积极扶持创建县级以上示范合作社及家庭农场,形成以产业园区、龙头企业、合作社为主体的产业联合体,全力打造中藏药材产业强镇,加大中藏药材深加工,开发特优产品品牌,建设仓储物流销售体系,推行“企业+合作社+基地+种植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建立健全订单生产销售利益联结机制。组织县域内药材产业龙头企业、合作社,积极参加药博会、展销会、洽谈会等活动,与省内外药企对接协商,建立药材对口订单定点定价销售机制,畅通药材销售渠道,实现优质优价的目标。

扩面提质蔬菜产业。在卓尼县(纳浪镇)生态农牧业循环经济产业园区新建蔬菜(药材)智能化育苗中心1个,实现蔬菜种子种苗自给自足。以企业为龙头,引培龙头企业2家以上,在纳浪镇、木耳镇、喀尔钦镇、扎古录镇分别培育蔬菜专业合作社1个以上,通过统一农资供给、统一田间设施建设,统一技术指导,统一订单生产,统一加工销售的生产经营模式,建设高原夏菜生产基地2万亩(一年两茬)。扶持蔬菜企业、合作社及从事蔬菜产业的村集体经济购置配发冷藏车,建设果蔬冷藏保鲜库;建设果蔬批发市场2个,田间交易市场4个;建设蔬菜冷链物流、市场营销体系,搭建内销外销、线上线下多种销售平台,主打中东部和港澳蔬菜大市场。

培育壮大食用菌产业。农产品品牌代表着农牧产业的发展质量和发展前景。“甘味”品牌是实现农牧业优势特色产业快速发展的有效抓手。鼓励引进的舟曲天河菌业公司与我县车巴实业经济公司之间的合作合作,优选食用菌良种,改造升级技术工艺和设施装备,建设食用菌菌种(菌棒)生产基地。通过实行“统一设施、统一菌种、统一技术、统一质量标准、统一销售”的生产经营模式。依托洮河、大峪河、车巴河流域乡镇为重点,建设以木耳、羊肚菌为主的食用菌标准化生产基地1万亩。引导他们开发特优产品,培育注册商标品牌,申报创建“甘味”知名品牌,打好高原牌、绿色牌、有机牌,建立完善卓尼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擦亮老品牌、创响新品牌,推动优势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实现高质量发展。在食用菌产业基地配套建设智能化物联网,大力推行电子商务、线上交易、现货配送等营销模式,探索建立食用菌产品网络营销平台。依托青藏源公司的销售网络,利用甘肃国际陆港建设和开放优势,积极推进高原食用菌产品向丝路沿线国家出口。引进省内外涉农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技术推广单位、龙头企业的优势科技力量,加大与专家团队的合作,开展科技攻关项目,培育一批高产、优质新品种,研发、集成一批新技术,解决产业发展各环节的技术难题。

同步发展地方产业。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活要素、激活市场、激活主体,以乡村企业、合作经济组织为主体,引导资源要素更多的向农牧村聚集。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构建产业均衡利益链,促进公平高效竞争。按照“项目集合、资金集中、要素集聚、效益集显”的要求,加大投入力度。在发展壮大肉牛、肉羊、药材、蔬菜优势特色产业的同时,引进选育一批适宜我县推广种植的高产优质高效的青稞、油菜、藜麦新品种(品系),建设青稞、油菜良种繁育田,力争每年建设青稞相对集中连片绿色标准化基地1个、油菜、藜麦相对集中连片绿色标准化基地达到一定规模。落实扶持生猪生产各项政策,发展壮大以地方土猪为主的生猪养殖业,确保年生猪存栏达到3.5万头以上,出栏达到3.4万头以上,猪肉产量达到0.23万吨以上。培育青稞、油菜、藜麦、生猪生产加工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更新改造加工工艺,生产研发升级青稞面、青稞酒、食用油、藜麦食品、熏肉等系列产品,多渠道、多方式开拓销售市场,产生更多的效益。同时,培育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依托乡村旅游建设,依托洮河百里风情线建设,优选当地柳兰、赤芍等野生花卉进行人工栽培驯化,建设花卉繁育育种基地1处,为洮河百里风情线花卉观赏带建设提供种子种苗。在完冒镇、阿子滩镇建设千亩油菜花观赏带,打造车窗景观,发展观光农业。实现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发展和农牧业持续增效、农牧民持续增收。

农产品产销对接。围绕“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社会化组织模式,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生态农牧、文化旅游等优势产业深度融合,打造“智慧牧场”,发展“智慧产业”。建立完善企业产销对接奖补机制,鼓励参加州内外各类农产品产销对接会、推介会,开办特色产品直销店、连锁店和销售窗口,搭起产销对接的大平台、大管道、大桥梁,畅通销售渠道,将特色产品推向州外市场,同时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营销推介活动,拓展销售渠道,进一步提升高原绿色农产品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34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