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留医部的故事他于1979年建市之初调入

回首42年前选择调入刚建市的深圳,医院心内科主任陈永久表示,自己当时就认定这个新生的城市能够发展起来。日前,已经退休多年的陈永久,向晶报APP记者讲述了他所经历和见证的“留医部故事”。

▲年冬,陈永久(后排左边)与妻子、父母、岳母、两个孩子等一医院合影。

深圳建市时调入留医部

“年3月12日,我从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医院(俗称留医部)。当时,经国务院批复,深圳市刚于3月5日在原宝安县的基础上设市,医院医院改名过来。因此,我可以说是第一个调入改名后的医院的医护人员。”陈永久告诉记者,他之所以会调入刚成立的深圳市工作,是因为他夫人是沙井(新桥)本地人,岳父曾劲夫是东江纵队成员,年8月至年3月担任过宝安县副县长,“不过,他后来调到广州任暨南大学教授,已于年逝世了”。

据悉,陈永久是湖北武汉人,年出生,年考入武汉医学院(现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年毕业,年被医院工作。“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和夫人想调回广东。当时,省里的领导说,宝安县正在搞开放,叫我们到这边来工作,于是我们就调过来了。”陈永久回忆说,新生的深圳市给他最初印象是:虽然只是一个地处边防地区的“三等县”,但是发展前景看好,“我当时就觉得这个地方可以搞起来”。不过,在他的记忆中,当时深圳市条件很差,连面包都做不了,市民只能在车站附近购买从香港运过来的面包。“因为地处边防地区,长期战备的需要,所以没有太大的建设。不过,当时的深圳绝不是‘小渔村’,这个错误的观念要纠正过来。”

陈永久坦承,他和夫人之所以愿意调入深圳市工作,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当时这里比别的地方,每个月的工资中会多一笔15元/人的边防补助。他回忆说:“现在的人可能不觉得每个月多15元有什么,但是当时对我们来说还是挺可观的。我的工资是62.5元/月。因此,多15元的话,相当于多了约1/4。我和夫人加起来有30元/月,差不多等于我半个月的工资了。”

▲年3月,陈永久赴广州参加全国第三届心血管疾病学习班。

上世纪80年代初两赴广州进修

谈起对留医部的第一印象,陈永久回忆说,他调入的时候,虽然医院医院的水平,但是各项工作还是开展得井井有条,总体感觉还可以。“那时候,医院的床位和医护人员都还不多,才医院改名而来。”他说。

年,医院派他到广州市中山医院进修了1年,学习的内容是内科。年学习回来后,医院安排他协助筹建深圳市第一个ICU。随后,年,医院又安医院进修了1年,“医院下属的广东省心血管研究所举办的全国第三届心血管疾病学习班进修。本来是进修4个月的。后来,我科室医院医院那边沟通,让我延长至1年,继续深入学习”。陈永久表示,当时自己通医院进修,业务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从而为自己后来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上世纪90年代初的医院心内科合影,第二排左四是陈永久。

上世纪80年代初,广东省卫生医院医院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力争早日将医院建医院。当时,医院除了让医院派出业务骨干前去进修学习之外,还向医院派出医疗队,帮助医院加强医疗卫生建设。

年,首批医疗队由医院的副院长张晶带队,共有临床、医技、护理等专业技术骨干20多人来医院指导业务。医院的李培雄主任兼任医院院长,同来的业务技术骨干兼任医院相关科室的主任,医院的科室主任改任副主任。医院医疗队每半年轮换一批。年,医院医疗队顺利完成了广东省卫生厅下达的支援任务,离开医院。

陈永久回忆说,当时医院的支援,对医院提升医疗水平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我对他们的印象很好,确实对我们有很大的帮助。例如,他们严谨的查房方式和分析病人病情的方法对我帮助很大,让我深刻意识到当医生一定要严谨。后来,我对学生们也是这样要求的。总的来说,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他告诉记者,当时医院真的很支持医院,除了派来“精兵强将”进行业务指导之外,对他们这些前去进修的深医人也很关照。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时任卫生部副部长殷大奎在时任深圳市卫生局局长周俊安的陪同下视察医院华侨港澳病区。左三是时任华侨港澳病区主任陈永久。

港澳病区助力特区建设

年4月20日,医院五病区(也叫华侨港澳病区)正式开始对外接待病人。该病区是医院专门为来深圳旅游和治病的华侨、港澳同胞,以及来深圳投资设厂、工作的港商和外国人服务,方便他们住院看病,收治内、外、妇科各类疾病患者和慢性病疗养病人。

年,陈永久调任医院对外病区(即华侨港澳病区)主任。“这个病区的病床比较宽松一些,不会像普通病区那样紧张,设有单人间和双人间。病区的病房条件也要好一些,比较干净、舒适,医护人员对病人的检查比较快捷,护理也更好一些。”他介绍说:“总体来说,比高干病区都要好一些。不过,这个病区是自费的,收费也高一些,而且不能用医保报销。我在这个病区的时候,除了面向华侨、港澳同胞之外,也面向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国内病人。总的来说,设立这个病区主要是为了满足部分特殊群体的就医需求。”

年,医院撤销对外病区(即华侨港澳病区)。历经十几年之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这一医院于特区建立初期设立的特殊病区告别了历史舞台。

陈永久认为,特区建立初期,医院设立华侨港澳病区是必要和正确的。“有很多好处!可以说,设立华侨港澳病区为早期的特区建设发展贡献了力量。这个改革措施改变了特区的医疗模式,方便了前来深圳投资、旅游和探亲的华侨和港澳同胞,为他们提供有力的医疗保障,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陈永久透露说,这栋两层小楼是留医部现存唯一建于深圳市建市前的老建筑,外墙重新装修过。

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医疗名片

年,陈永久在医院心内科主任的任上退休。随后,他又被深圳市保健办返聘,直至年才正式退休。

“这栋建筑,是留医部唯一留存的深圳建市之前的建筑。”采访结束之后,陈永久带着记者到留医部大礼堂旁边的一栋两层小楼前,告诉记者这栋楼是原宝安县时期建的,原来叫“小黄楼”,是住人的宿舍楼,“后来,它的外墙重新装修过,所以现在看不出来是老建筑了”。

▲陈永久现照。

“至今,我已经在深圳市生活了近42年。作为医院的一名退休老员工,医院医院一步一步发展起来,到现在成为一家全省乃至全医院,我倍感欣慰。”陈永久高兴地说。

他表示,接下来,希望将医院打造成粤港澳大湾区的医疗名片。“如今,深圳市可以说已经是一座‘世界级’城市,完全有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做到这些。作为医院,留医部应该要有这样的雄心壮志。”

来源|晶报APP

记者:罗俊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ysty/33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