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弈者谋势,善治者谋全局。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共同富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行稳致远,关键是要下好下活协调发展这一盘“大棋”。
省委报告强调,坚持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建设格局新的共进安徽。
近年来,我省坚持协调发展,坚定贯彻国家战略,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一圈五区”协同发力,城与乡、板块与板块、省内与省外等几大关系统筹兼顾、协调并进,区域协调发展呈现共进共赢新局面。下一步,我省将推进各区域板块基础设施、城镇布局、产业分工、公共服务联动协同水平明显提高,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联动合作,在落实国家战略中“迎风起舞”
连南接北,左右逢源,是安徽独特的区位优势。安徽也成为中部地区与长三角联动发展的“桥头堡”。因此,落实好国家重大战略,是安徽推进协调发展、建设“共进安徽”的重大机遇和有力抓手。
不论是苏皖合作示范区建设,还是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建设;不论是共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还是共建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合作”,是报告中关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关键词。
“报告提出,推动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建设取得突破性成果。”来安县委书记杨文萍说,来安县将以此为导向,加快推进顶山—汊河新型功能区建设,与南京及其江北新区加强规划衔接,推进交通互联,加快产业承接,深化合作对接,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展形象,三年树标杆”的要求,聚焦电子信息和生命健康两大主导产业,推进新型功能区建设不断取得新突破。
让国家战略落地见效,让重大机遇变发展红利,一项项具体任务措施连续推出。围绕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我省将打造联接长三角和中部地区的国际商协会联盟、资本市场平台、贸易中心、高能级展会等市场化要素对接平台;围绕打造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将加快芜马江海联运枢纽、合肥江淮联运中心建设,推进沿江港口集团化专业化发展、港产城一体化建设,打造黄金水道上的硬核强港;围绕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将落实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打造国家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示范工程,拓展沿线国家节点城市航线。
省发展改革委主任张天培表示,下一步,我省将充分发挥区位综合优势,集聚各类资源要素,打造长三角地区联通中部地区的大市场、大平台、大枢纽,在深化区域合作中不断增强发展动能、拓展发展空间。
振兴乡村,做强县域经济推动城乡“比翼齐飞”
城乡统筹,关键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壁垒,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推动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打造“共进安徽”,就是要形成这样一种协调互促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在这种新型关系中,乡村是短板,更是关键。全面脱贫后,进一步激发经济增长点,高质量发展县域经济,实现城乡“比翼齐飞”,是我省下一步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任务。
在石台县委书记李军看来,全面脱贫后的重要任务就是巩固好成果,并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我们将细划网格、动态管理,做到动态观察、动态监测、动态帮扶,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同时积极改善人居环境,让老百姓越来越有获得感,日子越来越有盼头、有甜头。”
李军表示,高质量发展县域经济是协调发展的关键措施。下一步将利用好石台的自然环境资源禀赋,发展休闲康养产业和新能源产业,不断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对接长三角的消费市场和旅游产业,为加快建设“共进安徽”贡献力量。
据介绍,我省进一步明确了县域高质量发展路径,启动建设县域特色产业集聚发展基地,激发县域发展新动能,同步实施县城提质扩容工程。根据《安徽县域经济竞争力报告》,我省年综合竞争力排名前十位的县域地区生产总值为.33亿元,占全省县域生产总值的30.4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均值为.57元,比全省县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均值.58元高.99元。
“全面脱贫后的金寨,将迎来发展的机遇期。我们将接续发力县域经济,发展好特色产业,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围绕茶叶、桑蚕、中草药、果蔬等四大产业发力,打造长三角绿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六安市委常委、金寨县委书记汪冬表示。
区域协调,打造“一圈五区”多点增长极
“各区域板块基础设施、城镇布局、产业分工、公共服务联动协同水平明显提高……”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目标任务,离不开“一圈五区”六大板块的协调发展,从而锻造引领增长核,打造多点增长极。
在这六大板块中,皖北是欠发达地区,要实现“共进”和“协调”,必须增强皖北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动能。
围绕皖北振兴,报告提出,高水平打造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全面开展与沪苏浙城市间结对帮扶,提高与沪苏浙共建合作园区发展水平,深化南北结对共建,实现皖北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三年倍增。
承接转移出成果,合作共建见成效。今年1月至9月,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在建的省外投资亿元以上项目个,实际到位资金达到.5亿元,同比增长36.8%。
颍上县委书记张银军说,下一步将进一步解放思想,用系统思维统筹推进“四化同步”,高水平建设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
省内区域的南北结对共建,是跨板块“牵手”合作、推动共建共赢的重要措施。阜阳合肥现代产业园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吴爱国表示,园区将更加注重产城融合发展,积极引进省级教育、医疗资源,从合肥引进一批文化企业和社会事业,同时,将合肥的产业链延长到阜阳,并沿着产业链“顺藤摸瓜”,积极招引新能源、装备制造等一批企业,实现产业的集聚发展。
除了皖北以外,合肥都市圈、皖西、皖江、皖南等板块将全面发力。下一步,我省将推进合肥都市圈提质升级,对标国家级新区建设合肥滨湖新区,加快推动合淮、合六同城化发展,联动阜阳城市圈发展;提升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发展能级,支持江北、江南新兴产业集中区创新发展,打造沿江智造走廊;推进皖西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大力发展适应性产业和特色经济,加强老区红色资源保护与利用;高品质建设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协作建设杭黄世界级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
来源:安徽日报王弘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