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绿色引领走好工业转型升级之路

「本文来源:南方日报」

一包包瓷砖胶被传送带输送出来,由机械手搬运到指定位置,等待装车;在智能生产线控制下,装配式生态框、装配式路基板等绿色建材产品成型……在蕉岭县,水泥摇身一变可以成为各种建筑产品,不再是最原始的建筑材料。在传统的建材产业基础上,蕉岭实现了“绿色”突围。

未来五年,梅州将开拓江西、福建大市场,促进粤闽赣边界交通互联、产业共建和生态共保,探索建设粤闽赣苏区省界改革试验区。蕉岭作为梅州的北大门,地处三省交界地区,坚定走在探路前列。当下,其正大力推进粤闽赣苏区省界改革试验区(蕉岭片区)建设。

依托粤闽赣苏区省界改革试验区这个平台,蕉岭的工业如虎添翼,建材产业绿色转型迎来新机遇,逐步走上创新型、效益型、集约型、生态型发展道路。

●南方日报记者陈萍

通讯员廖静宜汪敬淼丘林强

从“夕阳”到“朝阳”

绿色建材产业迸发蓬勃生机

如今的建筑行业已经刮起了“绿色风暴”,作为建筑行业不可或缺的原料支撑的水泥行业也渐渐走上了绿色发展的必由之路。

那么,水泥产业如何实现绿色转型?依托塔牌集团蕉岭分公司2#水泥生产线建设30万吨/年水泥窑硅铝铁质固废替代原(燃)料资源综合利用技改项目,是塔牌集团给出的答案。作为蕉岭的龙头企业,塔牌集团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目前该项目已获得环评审批、风评审批,正在办理项目核准、能评审批工作。

“该项目是采用国内外目前先进可靠的水泥窑协同处置新工艺和新设备进行技术改造的资源综合利用项目,不新增水泥产能,不增加大气污染物排放量,不新增环境压力,属于工业企业技术改造项目。”塔牌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

据了解,该项目建成后,利用替代燃料(RDF),每年可节约标准煤7.5万吨;硅铝铁质固废项目投运后,可处置梅州市固废危废7.5万吨,同时每年可节约铝质黏土10万吨,减少资源消耗,保护生态环境,切实有效减少碳排放,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水泥是蕉岭的传统产业,在绿色转型的同时,围绕这一支柱产业,蕉岭还积极纵向开拓,有针对性地引进水泥产业的下游企业,以商招商凸显“磁场效应”,实现引进一个、带来一片,不断延展一体化产业链。梅州东方雨虹建筑材料有限公司便是其中一个。

走进该公司生产车间,只见一个巨大的机器臂正在将一包包的瓷砖胶从流水线上拿下来,摆放整齐,等待装车发往各地。“我们采用当地的水泥和砂,在计量后混合成瓷砖胶。目前我们有2条生产线,投产5个月以来,产值在万元左右。”该公司总经理陈庆林说,他们公司落地建设之时政府给予在立项、建设手续等办理上一对一的帮扶,从而实现了当月落地建设。

而在蕉岭县新塔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水泥则以另一种形式出现:一包包水泥被送入车间搅拌后变成混凝土,再由传输带运送至另一车间,在智能生产线控制下,装配式生态框、装配式路基板等绿色建材产品脱模而出……

“我们这条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生产线于年4月投产,年生产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能力达到10万立方米。”据园区负责人、蕉岭县新塔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建华介绍,装配式建筑、绿色建材是市场前景广阔的朝阳产业,目前他们正计划打造多个示范项目,推动相关产业驶入发展“快车道”。

为推进续建和新开工的重点项目进度,该县强化用地、用工、服务等要素保障,使好项目快速落户,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工业经济加快发展注入新动能。

从夕阳的传统产业到朝阳的绿色产业,蕉岭找到了一条产业转型升级之路。

从“边缘”到“前沿”

建设粤闽赣苏区省界改革试验区

年12月,粤闽赣(蕉岭)苏区省界工业产业发展研讨会在梅州召开,三省嘉宾、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苏区省界绿色工业未来。

围绕广东省委、省政府构建“一核一带一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部署,梅州市第八次党代会提出,未来五年期间,梅州将开拓江西、福建大市场,促进粤闽赣边界交通互联、产业共建和生态共保,探索建设粤闽赣苏区省界改革试验区。

省市推动省际边界地区发展的决策部署,让三省通衢的蕉岭从相对边缘的位置一跃成为我省拓展经济腹地、融入国内大循环的前沿,让蕉岭具备了成为区域综合交通枢纽、粤港澳大湾区连通闽西南协同发展区“桥头堡”“前哨站”的条件。

“梅州、龙岩和赣州同属赣闽粤原中央苏区,三市人文相通,资源相似,产业相似,深化苏区振兴省际合作恰逢其时。”江西财经大学江西经济发展与改革研究院教授吴志军认为,蕉岭位处三省边陲、三市交界,产业基础扎实、文旅资源丰富、基础设施完善,是建设粤闽赣交流合作平台、打造省际边界合作区的绝佳选择。

为了让省际边界地区成为省际合作前沿,当前,蕉岭正探索建设粤闽赣苏区省界改革试验区(蕉岭片区),主要按照“一区多园”的发展思路,在试验区内建设绿色建材循环经济产业园、广东梅州大健康高科技产业园。

其中,绿色建材循环经济产业园拟建于蕉岭产业集聚地广福园区,与福建省武平县岩前镇仅一界之隔,辐射半径近公里,是连接粤港澳大湾区、对接闽西南协同发展区的有利区位。

研讨会议上,蕉岭县分别与上杭县、武平县签订“友好县”协议,三地将积极构建区域创新链、产业链,在工业产业、金融商贸、文化旅游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通过对接央企、头部企业推进战略合作,加快高端项目“引进来”,推动优势产能“走出去”。

“探索共建产业转移示范园区,承接粤港澳大湾区更多的企业产业技术转移,推动武平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岩前片区、粤闽赣苏区省际改革试验区和绿色建材循环经济产业园,在产业配套、模式创新、信息交流、人才培训、产业聚集、园区建设等方面的合作。”龙岩市武平县副县长廖志新表示,集中三省力量深化省际合作,必将实现“1+1+1>3”的效果。

按照规划,粤闽赣苏区省界改革试验区(蕉岭片区)中的绿色建材循环经济产业园将以广福园区为依托,以塔牌等企业为核心,深度对接大型央企国企推进战略合作,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建筑构件、新型墙体、纤维增强水泥板、精细化工等水泥上下游产业配套及储能项目。同时,产业园预留足够空间发展光伏设备制造等高端制造业,实现企业、产业间的循环链接,形成产业紧紧相连、环环相扣的循环经济供应链。

“蕉岭拥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和丰富的原材料,特别是广福园区,它有一定规模的建设用地指标,能够满足项目近期的建设要求,对现行的控规、发展的定位及用地的布局也是相协调的,非常有利于连片打造。”全国人大代表、广东嘉城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张晓表示,提高产业集聚力,才能赋能粤闽赣苏区省界改革试验区。

从困境到顺境

积极为企业提供“母亲式”服务

在蕉岭县蕉城镇湖谷村,广东固特电陶科技有限公司压电陶瓷项目车间,工人们正在仔细检查试产出来的陶瓷芯片是否符合标准,“目前我们处在试产阶段,主要生产通信元器件和超声波核心芯片领域的产品,这是超声产品的核心技术,我们必须牢牢掌握在手中!”广东固特超声股份有限公司财务总监肖金秀说道。

固特压电陶瓷项目是年蕉岭县推进的4个固定资产投资亿元以上工业项目之一。年5月底,广东固特电陶科技有限公司压电陶瓷项目面临停电问题,影响到生产和项目的运行。蕉岭县要素保障工作专班接到反馈后,迅速主动协调,全力帮助企业解决了停电问题。“不到一星期就解决了停电问题,为我们解决了很大的困难!”肖金秀说。

这是蕉岭县帮助企业解决困难,大力推进项目早动工早投产的缩影。在梅州市工业主导产业轻骑服务队办公室发布《关于年梅州市22个固定资产投资亿元以上项目及铜箔—印制电路板企业增资扩产项目建设进展情况(1—5月)的督查通报》,蕉岭县列入督办的四个工业项目开工率达%,年度固定资产投资额完成率46.96%,两项指标在全市各县(市、区)中排名第一。

“我们持续深入开展‘暖企’行动,认真抓好企业反映问题的收集、筛选、整理,坚持实行领导干部挂钩企业帮扶制度,切实解决实际困难问题。”蕉岭县科工商务局党组书记、局长古远基说。

在蕉华工业园内,国键智联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一个个适用于欧美国家的键盘在流水线上组装完成,打包装箱,静静地等待被运送出去。但由于疫情的影响,这些产品在出口时遇到了一些困难,因此资金回笼也较慢。“当地的税务部门让我们可以缓两个月交税,替我们解决了很大的困难!”公司负责人兰冬财感激地说。

不仅如此,在该公司当初入驻蕉岭时,就感受到了寿乡满满的诚意,“我们公司由上游企业嘉腾辉公司引入。在项目落地建设过程中,蕉岭县给予了简化审批手段等惠企举措,大大提振了我们企业的发展信心。”兰冬财说道。据了解,蕉岭县积极为企业提供“母亲式”服务,推动企业做大做强。

此外,蕉岭县还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工业领域的投入,加强银政、银企合作,健全政府、银行、企业三方协调机制,努力为企业涉水引渡、牵线搭桥,进一步增强企业发展信心。

交通是工业发展的基础,为高起点规划建设粤闽赣苏区省界改革试验区(蕉岭片区),蕉岭县谋划在改革试验区内建设交通项目24个,总规划里程86.2公里,总投资约10.04亿元。

产业名片

●蕉岭县工业产业发展以建材为基础,起步于上世纪50年代末,经过6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蕉岭的支柱产业,是梅州五大传统优势产业之一。全县共有上市公司4家,其中,主板上市企业1家,新三板上市企业3家;全行业拥有中国名牌产品2个,广东省名牌产品5个;文福镇和新铺镇被认定为广东省建材技术创新镇。

●蕉岭县把蕉华工业园区、蕉岭县产业集聚地两个省级产业园区作为推动蕉岭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以园区为支点撬动实体经济大发展。“十三五”期间,入驻梅州蕉华工业园区(含蕉岭县产业集聚地)企业数从57个增长至89个,增长56.1%;年均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15亿元。截至年11月底,园区累计入园落地企业94家,建成并投产79家,其中规上工业企业32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8家。

●当前,蕉岭县紧紧围绕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按照梅州市党代会“集中发展要素不断壮大实体经济”精神,创新实施县委“三三三五”发展战略,全力建设粤闽赣苏区省界改革试验区,加快推动工业产业转型升级。按照“一区多园”的发展思路,以广福园区为依托,进一步延链补链强链,积极发展装配式建筑、新型墙体、精细化工等产业项目,全力建设“绿色建材循环经济产业园”。以蕉华工业园区为依托,擦亮世界长寿乡金字招牌,大力发展健康食品、医药医疗等先进制造业,建设“大健康高科技产业园”。

对话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特区港澳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谢宝剑

依托平台建设跨区域延伸产业链

蕉岭位处三省边陲、三市交界,产业基础扎实、文旅资源丰富、基础设施完善,按照广东省委、省政府作出构建“一核一带一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部署,梅州市第八次党代会的部署,蕉岭县先行先试,建设粤闽赣苏区省界改革试验区(蕉岭片区),着力让省际边界地区成为省际合作前沿。就粤闽赣苏区省界改革试验区(蕉岭片区)的建设,南方日报记者采访了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特区港澳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谢宝剑。

南方日报:蕉岭如今正大力推进粤闽赣苏区省界改革试验区(蕉岭片区)建设,在粤闽赣产业共建方面,您认为蕉岭可以有哪些作为?

谢宝剑:探索建设粤闽赣苏区省界改革试验区,是梅州助力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创举,是参与优化国内市场,畅通内循环、强化国内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的有力举措。蕉岭作为梅州的北大门,推进粤闽赣苏区省界改革试验区(蕉岭片区)建设,一是要跨区域延伸产业链,做强做大绿色建材支柱产业;二是充分整合三地红色文化、特色山水、绿色屏障、休闲康养资源,打造好粤闽赣苏区“一程多站”的精品旅游线路,扩大旅游市场;三是要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特别是一产与三产的跨区域融合发展,通过三地互学互鉴实现优势互补。

南方日报:在苏区政策的应用方面,蕉岭可以有哪些动作?福建和江西有哪些值得蕉岭学习的地方?

谢宝剑:在苏区政策的应用方面,相比江西赣州、福建龙岩,梅州所得到的政策扶持力度、中央财政支持力度、对口帮扶力度都比较薄弱。下一步,蕉岭要向兄弟省市看齐,一是谋划好平台和项目,加强国家和省市的沟通,以专项项目的形式争取中央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二是推动企业加强与江西赣州、福建龙岩的合作对接,共享政策;三是主动探索省际交界区域一体化发展新机制,消除经济分割和要素流动障碍,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发展协作协同、生态环境共保共治和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建立统一开放的区域市场,形成协同联动发展的新格局,推动蕉岭从省际边缘区域走向省际合作前沿阵地。

南方日报:绿色建材是蕉岭县主导产业,在培育发展绿色建材方面,您觉得蕉岭应如何发力?

谢宝剑:培育发展绿色建材产业,必须围绕着产业链的打通、应用端的优化、建设领域的引领。

一是要争取建立绿色建材评价标准体系,引领绿色建材高质量发展,加快绿色建材产品标准升级,为绿色建材发展提供强大技术支撑;二是要聚焦全链条转型升级,从上游原料开采、中游生产制造和下游应用三个环节上协同发力;三是要推动绿色建材产业的智能化、数字化发展。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发展绿色建材产业必须守住生态环境的底线和红线。

专访

蕉岭县委书记、蕉华工业园区党委书记刘鸿涛:

争创粤闽赣省际边界区域发展示范县

中国共产党蕉岭县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提出,未来五年,蕉岭要创新实施“三三三五”发展战略,把握主要任务,抓住关键重点、精准施策,精锐出战、打好硬仗,努力开创各项事业新局面,奋力打造老区苏区振兴高质量发展广东新样本。就蕉岭产业发展规划,推动经济社会全面高质量发展,南方日报记者采访蕉岭县委书记、蕉华工业园区党委书记刘鸿涛。

南方日报:产业兴,则县域兴,产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目前,蕉岭的产业发展情况如何?

刘鸿涛:狠抓发展第一要务,坚持产业兴县壮大实体经济,是推动蕉岭苏区加快振兴、共同富裕的关键。近年来,在省委、市委坚强领导下,蕉岭主要经济指标总体稳步向前、保持全市前列,产业发展更有成色,绿色产业支撑力持续增强。通过推动新型建材产业强链延链,塔牌集团万吨水泥项目、龙腾公司年产万吨水泥粉磨生产线、金塔公司旋窑水泥生产线节能降耗、东方雨虹年产50万吨新型绿色建材等重大工业项目建成投产,新型建材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产值78亿元,加速迈向百亿产值。通过做大做强大健康产业,园区经济提质增效,新增入园企业54家,年均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亿元。通过大力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卡拉比-丘”数学小镇、蕉岭(南沙)粤港澳大湾区现代农业示范园、丝苗米毛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等产业发展平台建设扎实推进。

南方日报:市第八次党代会报告提出,梅州要集中发展要素,不断壮大实体经济,在新形势下,蕉岭将如何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谋划产业发展?

刘鸿涛:蕉岭将认真对标市第八次党代会报告的要求,动员全县上下狠抓发展第一要务,全面激发内生动力。一是以开放的思维,抢抓新机遇,积极探索粤闽赣苏区省界改革试验区。坚持把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着力提升产业能级,优化产业结构,不断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发挥蕉岭县地处粤闽赣三省交界的区位优势,突出规划引领,强化政策对接,借力引才引智,深化互联互通,在试验区内建设绿色建材循环经济产业园、广东梅州大健康高科技产业园,全面升级体制机制和基础设施“软硬联通”,全力建设特色优势产业集群,争创粤闽赣省际边界区域发展示范县。二是以改革的精神、优质的公共服务,全力推动以绿色建材为主的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强链延链。深化营商环境综合改革,创新“生态+”发展模式,落实能耗“双控”,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等绿色建材产业,鼓励智能光伏与绿色建筑融合创新发展,优先支持税收大、就业多、成长性好的项目,全力推动主导产业强链补链延链,着力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三是以生态文明的理念,着眼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努力创建“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示范县”。强化党建引领,以寿乡富硒为品牌、以林权制改革为契机、以创建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县为抓手,发展壮大丝苗米、毛竹、食用菌等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灵芝、金线莲、红菇等林下经济,扶持发展精深加工农业龙头企业,提升“寿乡富硒号”农产品附加值。

南方日报:蕉岭作为省际交界地区,当前正迎来前所未有的“三区”叠加历史机遇,踏上新征程,蕉岭将如何抢抓新机遇,促进粤闽赣边界交通互联、产业共建和生态共保,实现新跨越?

刘鸿涛:我们将按照省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的部署,对接“一核一带”“双区”“两个合作区”“海西经济区”,积极开拓福建市场,促进粤闽边界交通互联、产业共建和生态共保。在交通上主动疏通堵点,尽快动工建设“双龙”高铁梅州至福建武平段、长深高速公路蕉岭文福段塔牌互通立交、国道东移改线等“两铁两高两道”工程,推动连接道路同等级;在产业上主动补链接链,对接产业分工体系特别是装配式建筑、旅游市场开发方面,实施点到点、链对链精准招商,探索资源共享、景区通票等合作机制,实现产业功能整合、资源要素融合、互补错位发展;在政策制度上主动破除障碍,建立区域战略联盟、缔结“友好县”,促进规划政策、公共服务、发展环境等方面等高衔接对齐;在生态上联防联治,探索推动三地碧水蓝天净土联合保卫行动,建立边界畜禽养殖污染联合整治长效机制,深入开展跨界流域治理,共同打造绿色经济。

记者观察

延长产业链拓宽产业幅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碳达峰目标的关键期和窗口期,也是工业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关键五年。

在“双碳”框架下,蕉岭正加快传统水泥产业的转型升级,发展绿色建材产业,这是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体现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必然选择、正确选择。

工业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关键在于树牢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对于蕉岭而言,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是蕉岭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金钥匙”,必须牢牢守住生态底线,在生态保护基础上谋划工业发展,积极探索“两山”实践的蕉岭路径。

工业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发展,重点在延长产业链。

延长产业链,是提高工业价值的有效途径,以完善的产业链条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企业收入,让企业拥有更多资本进一步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十四五”规划纲要指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绿色建筑”被纳入之中,绿色建材产业将迎来广阔的发展空间。蕉岭县可以抓住机遇,在水泥行业发展相对饱满的前提下,推进装配式建筑、绿色建材产业,从而延长产业链。此外,不断进行技改,加大技改的力度,以政策支持鼓励企业在能源利用方式、使用效率和消费结构转型升级,从产品设计、生产工艺等方面进行优化创新,降低能耗、增加绿色产值。

工业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发展,重点在拓宽产业幅。

拓宽产业幅,是打开产品市场的重要途径,以拓宽产业幅为抓手,将更多绿色低碳的工业产品推向市场,推进绿色建材认证和推广应用,不断提高市场的占有率。工业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发展需要一个过程,既要转更要拓,做到“两条腿”走路。

一方面,扩大内销。将绿色低碳工业产品与蕉岭城乡融合发展相结合,推动“绿色建材下乡”,为乡村振兴作出新的贡献,推进绿色建材产品集成化、系统化、装配化工作。

一方面,增加外销。地处粤闽赣三省边界的蕉岭,要立足本地用好区位优势,加大省际边界的合作与交流,如拥有“建筑之乡”的上杭县,共谋产品研发和市场开拓,打造绿色建材产业数字化发展的新业态,成为其中重要的产品供应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30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