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建强,第六届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年,他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蜀山脚下的一个紫砂匠人世家,11岁时因生活所迫,帮助父母制作紫砂壶配件,高中毕业后下乡务农6年,年成为紫砂厂陶坯加工户,年开始从事紫砂创作,翌年开始找准艺术定位,潜心研究紫砂筋瓤壶。
沈建强如今已成为业内颇有名气的“筋瓤圣手”,代表作品有《飘菊》《三丁合菊》《英雄壶》《大合菊》,因其工艺精湛,造型锐意创新,在业内屡次获得殊荣。
从“臭头子”到“香头子”
“艺术的路和生活的路,哪条路不是充满了艰难险阻?”回首往事,沈建强向记者回忆起了曾经的艰难岁月,“我从11岁就帮母亲做紫砂壶配件,一直到高中毕业,整整7年时间。那时候,平均每天要敲60块泥片、20条泥条,周末还要敲个壶盖,捻粒的子(壶钮)。”
“高中毕业后,又回乡务农了6年,‘臭头子’就是那时得来的谑称。”沈建强说,“6年的务农经历充满了艰辛。早上五点起,晚上零点睡,每天午饭只有半小时,经常是一口夹生饭配着发着绿毛的黄豆酱。高强度的劳动让我连睡觉的时间都不能保证,更别说洗衣服了。所以,我总是穿着脏衣服去劳动,不久公社同组的工友就开始指着我说‘沈建强身上发臭了’。”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后,沈建强结束了6年的务农工作,被推荐进了乡里的采石厂工作。在一次事故中他被乱石砸伤,休养的过程中,沈建强想了很多,他想起了从小写完作业后抓紧时间敲的泥片,想起了务农时的夹生饭和来自工友“发臭了”的鄙夷,想起了这么多年的辛劳和艰苦。他忽然有了这样一个想法,“既然上天安排我这么活,那么我做个‘臭头子’还不如做个‘香头子’”。
在经过务农、矿工、安全管理、鞋厂厂长等一系列的工作历程后,沈建强又重新回到了紫砂制作行业,重新“全工全职”地坐回了泥凳前。在他的心中,一方面是对制壶技艺的不舍,另一方面也是生活带来的压力。
沈建强说:“当时放下国家的‘铁饭碗’专做紫砂壶,我就想着一定要做出点名堂来。做壶就要做技术要求最高、难度系数最大的品类。”究其原因,沈建强表示:“当时,随便翻开一本紫砂图鉴,筋瓤壶品类少之又少,以至于整个紫砂历史上筋瓤器都寥寥无几。”
抱着必胜的决心,沈建强开始着手制作第一把自己创新设计的筋瓤器《百合壶》。沈建强向记者介绍:“《百合壶》是一把模型壶,其模型的制作需要投入大量的心血,光模型就要镗十二个小时。经常是早上六点开工,晚上六点结束工作。由于模型是有接缝的,如何才能做到没有接缝?嵌盖怎样做到天衣无缝?都成为了当时攻坚克难的重点。”沈建强凭着一定要做“香头子”的执着信念,经过反复的调制,终于将《百合壶》烧制成功,这也让沈建强得到了同行的认可,受到客户与壶友追捧,在业内逐渐崭露头角,小有名气。
紫砂壶《元亨大条》
被盗版逼出来的“筋瓤圣手”
“严霜单打无根草。”在沈建强凭借筋瓤器紫砂《百合壶》在业内小有名气的时候,又遇到了一件令他意想不到的事情——自己被“低仿”坑了!沈建强说:“当时,每次出了新款紫砂产品的时候,客商都是只买两把,然后便不再要货。我当时就很好奇,既然觉得好卖为什么会没有后续订单了呢?结果了解情况之后才发现,客商之所以只买两把壶,是因为一把拿回去做展示推广,一把则用来找人做‘低仿’。‘低仿’壶虽然质量一般,但是巨大的价格差距让客商获得了更多的利润。”
当时,“沈建强”的名声越来越响,但壶却卖不出去,甚至有一年春节,沈建强要等着卖壶换钱才能过年。面对这种情况沈建强经过苦思冥想,想出了一个解决的办法——“你们要做低质量的仿造,那我就做你们仿不出的壶!”
筋瓤器紫砂壶《飘菊》就是因这个理念而诞生的。年秋天,沈建强在迎风飘动的菊花中找到了灵感。“传统的筋瓤器,筋是竖直的,纹是横着的,横平竖直称为筋纹,但是缺乏灵动感。如果以曲线装饰完成,让筋纹有了动感和生命,这不就是创新吗?”沈建强说道。然而,《飘菊》极高的制作工艺,在难倒“低仿”之前,先难住了沈建强自己。因为《飘菊》整把壶的筋瓤都是旋转的,而且需要完美对称,所以每个筋瓤的宽窄、旋转角度都要相同。更难的是,《飘菊》壶盖与壶身,既要延续壶身的旋转筋瓤,又要与壶身严丝合缝,形成浑然一体的整体感。在不懈的努力下,《飘菊》诞生了,也标志着紫砂筋瓤技艺的大门终于被沈建强撬开了。从此,沈建强筋瓤壶的创作势如破竹,一件件可称之为“绝技”的紫砂作品先后诞生。《龙头一捆竹》不但增加了工艺难度,还进行了改革,把本来可以旋转的口盖衔接处做成了齿轮状,对应壶身的64根竹子。《英雄壶》的筋瓤更是达到了瓤,这是一件“前无古人”的筋瓤器。为了制作《英雄壶》沈建强在工作台前埋头苦干了两年半的时间。面对工艺难度大、器型容量大、技术不成熟、烧制条件落后、次品率达到90%的诸多困境,沈建强曾一度感到情绪低落。然而,骨子里不服输的精神,让他坚持了下来,废坯堆了半间屋子,换来的是制作技艺的运用越来越熟练。在许多同行大师和知名人士的帮助和提点下,沈建强终于完成了《英雄壶》的制作,也让沈建强成为了“香头子”,成为了当代“筋瓤圣手”,从此站在了紫砂技艺的“无人之巅”。
点亮乡村振兴的“星火传人”
作为江苏省级工艺美术大师,沈建强的另一个身份是江苏省劳动模范。谈及劳模精神,沈建强有着自己的观点,他对记者说:“我认为劳模精神就是一种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这种服务不计个人得失,不顾任何压力,全凭一种无私的信仰,一如既往地做人民利益所需要的工作。我认为这种精神,体现在不同的岗位上,都应该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力所能及的奉献精神。
年是紫砂历史上“捏砂成金”的兴盛时期。沈建强离开了“日进斗金”的紫砂村,来到了贫困的太湖边上,那里是紫砂制作家庭作坊最集中的地方。为了提升带动当地紫砂市场发展,提高地方紫砂艺术的工艺水准,解决一部分当地群众的就业,帮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沈建强无偿办起了培训基地,传授他几十年的制壶经验与创新心得。工作中,沈建强对学员手把手地传,面对面地教,把学生们拉出去,把客人们请进来。几年下来,在沈建强的带领下,当地二百多户家庭作坊走向市场、走向全国。
“为带动地方经济,摆脱贫困的帽子,我所付出的这些贡献,可谓是微不足道,能够以一人之力,带动一方致富,是我最大的荣誉。”沈建强说:“我吃过农村生活的苦,因此,我更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