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胡劲松王正喜全媒体记者孙井贤摄)“噫吁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千多年前,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首《蜀道难》,唱出了多少人心中的感慨。对于东部沿海平原地带的居民来讲,青天之上的蜀道生活,是一个难以想象的存在。
在四川,虽然被称为“蜀山之王”的贡嘎山主峰高达米,但整个四川省的平均海拔,只有米。由于徐州市的平均海拔只有36米,蜀道之高之难,已足以对生活在东部平原地带的徐州人,造成巨大的心理影响。
而今天所讲述的故事,却发生在比四川省的海拔还要高得多的地区,那就是平均海拔米、最高海拔米、首府拉萨海拔米,被称为世界屋脊的西藏。
如果没有充分的准备,从平原地带遽然来到米以上的高海拔地区,普通人的感受不是天堂般的快乐,而是无处不在的高原反应:低压缺氧导致的头晕、头痛、呼吸困难、疲倦、食欲减退等症状。严重者会造成不可逆转的损伤。
8月24日,当采访组一行结束了在新疆奎屯市的采访,马不停蹄地从乌鲁木齐经西宁飞到拉萨的时候,一下飞机,就不同程度地感受到了高原反应的威力。
但就在我们的身边,每年却有那么一群人,甘愿冒着未知的风险,到拉萨、到林芝、到阿里,为当地百姓建桥修路、诊病问疾、授业解惑。他们同样有高原反应,同样有各种想的到想不到的困难,但他们却能一待就是三五年。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使命,叫援藏。
年,中央召开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定了由江苏省对口支援西藏拉萨市。从年开始,陆陆续续有各行各业的徐州人被各级组织派往西藏,执行援藏任务。
让我们记录下这一个个闪光的名字,一桩桩动人的故事。
王立权
高原丰碑
8月25日,美丽的拉萨河上,开通于年的柳梧大桥上车水马龙,记者的心情既骄傲又沉重。骄傲的是,这座连接川藏、青藏公路与市区的雄伟大桥,是时任大桥项目指挥部副总指挥、总工程师的我市援藏干部王立权指挥建设的;沉重的是,他因为援建柳梧大桥付出了3年零9个月的心血,患上了高原病,于年8月24日突发心脏病,提前离开了人世。
年11月,王立权来到拉萨,他来不及适应严寒、缺氧等恶劣的高原反应,就深入现场,对施工地质、水文情况进行考察,并对大桥桩基预制下沉沉井基础设计方案提出颠覆性整改。
青藏高原是由海底板块变迁隆起而生成的年轻高原,地质条件非常复杂。加上拉萨河水是由山上的冰雪融化而成,非常寒冷,采用传统的沉基技术非常困难。王立权提出,由沉基方案改为排桩连续墙,得到国家发改委的认可,保证了施工的正常进行。
柳梧大桥设计总长米,宽29米,双向六车道,造型采用提篮拱形,侧倾角达28.4度,这一角度在当时为全国第一;复式钢箱提箱拱跨径米,当时也是全国第一。按照设计要求,大桥拱跨合龙误差要控制在5.5厘米以内。作为总工程师的王立权,整整48天没有正常休息过,他白天黑夜泡在工地,与工程技术人员一起反复测算。最终,使拱跨误差控制在4.2厘米,钢拱顺利合龙。
年11月,王立权援藏三年期满。然而,柳梧大桥当时正处于关键施工阶段。王立权主动提出延长援藏期限9个月,确保柳梧大桥顺利通车后才离开西藏。
雄伟的柳梧大桥始终牵挂着王立权的心。年7月,时任徐州市委组织部副部长的王立权,带队慰问徐州援藏教师。再次踏上西藏高原后,他直奔柳梧大桥,从桥上看到桥下,看看还有没有安全隐患。当时的陪同人员格桑朗加回忆,他触摸桥墩时,简直就像是抚摸自己的孩子一样动情。
回到徐州后,王立权第一时间写下了对柳梧大桥的管理和养护建议,引起拉萨市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很快予以实施。有人劝他,都离开这么久了,何必那么认真,王立权却说,这是作为工程技术人员的责任,也是援藏干部应有的使命和担当。
由于长时间在高原工作,造成王立权心肌肥厚,瓣膜关闭不全,对其身体健康造成了不可逆转的影响,年仅52岁就提前离世。但飞架在拉萨河上的柳梧大桥,却以其高质量成为徐州人援藏的一座丰碑。
为之作证的,是那日夜奔流的滔滔河水。
王人颢
创新卫生援藏模式
脸庞上印着高原红,头发已花白,这是“全国卫生援藏工作先进个人”,徐医附院援藏干部、医院第六任院长王人颢给人的第一印象。
医院,是拉萨市唯一集医疗、保健、康复、教学、科研为一体的综合性医疗单位,承担着市区及七县50多万人的医疗保健工作,服务半径达公里。年9月,按照江苏省委、省卫生厅指示,选派时任徐医院副院长的王人颢,担任医院第六任院长,开始为期三年的援藏工作。
刚刚到任,王人医院比较薄弱的管理环节,同时多方争取建设资金,推进医技楼项目、医院整体改造项目,使医院的整体环境得到很大提升。利用江苏省、徐州医学院、医院等各级各类援藏资金,添置大型仪器设备,医院的医疗条件,提高医疗质量和诊疗水平,切实保障医疗安全。王人颢任职医院三年,医院各项指标连年翻番,业务总收入节节攀升,未发生一起医疗事故,职工满意度达历史新高。年,医院荣获“医院管理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王人颢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