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国匠心凝聚匠心,致敬匠人

精于工,匠于心,大国匠心,匠心坚守。工匠精神不仅是一种的职业精神,更是一份精益求精的追求和历经风雨的坚守,它在匠人们不断地精雕细刻中升华,化身成为国人的铠甲,带领国人抵御纷乱、勇往直前,赋予我们跨越山海的勇气。

年已步入倒计时,仅剩下不到20天的时间。疫情防控、疫苗攻坚、天文发射、北斗组网……在这无比特殊的一年里,涌现出一大批各行各业无私奉献、勇于开拓的匠人,他们用“一寸匠心”守护着国家,保护的人民大众。

大国匠心之北斗三号总指挥迟军:数万参与者都是“北斗人”

迟军,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五院北斗三号卫星总指挥,自打年上任总指挥,11年间他几乎没停止过运转。度过了紧张的技术攻关,就进入更紧张的组网发射,如今又马不停蹄开始下一代北斗四号的论证,任务总是一环接一环,没有喘息。

今年6月23日,北斗三号最后一颗组网卫星发射成功。迟军作为北斗三号卫星总指挥,终于可以松一口气。北斗三号是一个庞大的卫星星座,打造这个系统的人,仿佛也在地面构成一个庞大的机器,每个人都在不停运转。迟军是这台机器上的一个元器件。

大国匠心之王利明:人生最大快乐是看到民法典问世

王利明是中国人民大学原常务副校长,中国法学会副会长、中国民法学研究会会长。王利明教授参与了改革开放以来许多重要民商事法律的起草、讨论和修订工作,是我国《民法典》的重要编纂成员。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高票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并将于年1月1日起实施。

王利明表示,制订民法典是谢怀栻、佟柔、王家福和江平等几代民法学家的梦想。“一生能有这么一个机会参与到这样一项伟大的立法工程,是我人生的一件幸事”。

清华大学法学院副院长程啸教授介绍,王利明是全程深度参与了《民法典》编纂的专家,但他从来没有对外宣称自己是《民法典》起草人。

大国匠心之吴尊友:以“敢”著称的流行病防控专家

吴尊友是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曾任中疾控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年曾参与“非典”防治工作,今年1月中旬开始参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的防治工作。曾获多项中国政府奖励和荣誉。

每天中午12点-13点,吴尊友都会认真审核同事发给他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分析”报告,从而对疫情有更全面、更精准的分析和判断,这就是他的“匠心”,也是他在新发地疫情发生后的第八天就“敢”于发表“疫情已控制住“观点的底气。

吴尊友还希望将来能为祖国多培养一些公共卫生人才,他说,看到自己的学生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时,比自己取得成就还高兴。

大国匠心之程京:我触摸到了生物芯片桂冠上的明珠

程京,男,中国工程院院士。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博奥生物集团有限公司总裁。在DNA芯片、蛋白芯片、细胞芯片研究等方面取得了系列成果。曾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等。

今年以来,程京及其团队研发出全集成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碟式芯片系统,最快仅需30分钟出结果,向世界展现了“大国速度”,快速、准确的病毒核酸检测成为了应对新冠病毒的利器。

在程京眼里,全集成封闭式核酸快速检测芯片的研制成功,是触摸到了生物芯片皇冠上的明珠。他说:“我觉得最大的快乐莫过于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帮助他人。”

大国匠心之王秋:从死神手中抢回生命很了不起

王秋,医院急诊科护士长。年,31岁的王秋奋战在抗击非典的急诊一线。当年,医院因非典疫情遭受“重创”,两人殉职。17年后,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她没有退缩,毅然报名成为首批支援武汉抗疫的国家医疗队成员,与同行一起,抢救患者生命。

1月25日,大年初一,王秋报名申请志援武汉。“我经历过非典,有经验,能保护好自己,也能为护理好患者出一份力。当年,我们举全院之力抗击非典,这次是举全国之力抗击新冠疫情。”王秋说。

她表示,能够与死神斗争,抢回病人的生命,是件很了不起的事儿。

大国匠心之滕吉文:九次爆炸推翻青藏高原地壳“叠加说”

滕吉文,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年毕业于东北地质学院地球物理探矿系,年获苏联科学院大地物理研究所物理—数学副博士学位,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地球物理学和地球动力学研究。

作为首批对青藏高原进行地球物理系统观测和研究的科学家,滕吉文曾率队在高原湖中成功进行了9次水下爆炸试验,最终得到了第一手精细数据,推翻了此前西方学者建立的“地壳叠加学说”和“地壳重力均衡学说”等理论,创建了陆—陆板块碰撞的新模型。

为“对得起院士这份名誉”,滕吉文仍在坚持每天研读国内外最新学术资料,每年坚持发表两篇论文,并将自主创新,特别是理念创新视为科技强国的根本。“越过地平线触摸地球动态脉搏”,是他一生都在追求的奥义。

大国匠心之建桥人姚森:技术在不断突破,每一座桥都会是一座丰碑

姚森,中铁大桥局沪苏通长江大桥项目副总工程师、安全总监,正高级工程师。曾负责港珠澳大桥、武汉天兴洲长江大桥、芜湖长江三桥、澜沧江特大桥等施工组织设计和大型临时结构设计工作;参加京九铁路孙口黄河特大桥、芜湖长江大桥、沪苏通长江大桥等建设工作。

从业26年来,他见证了中国桥梁建设的发展。从武汉长江大桥到沪苏通长江大桥,桥梁钢材强度越来越高,已达到兆帕,钢材强度也已经达到兆帕,桥梁跨度更是从最初米延长到米,从此,中国铁路桥梁跨度进入千米级时代。

作为一名建桥人,他知道技术会不断突破,他同时也坚信,他参建的每一座桥,都将会是一座丰碑,代表中国向世界展现大国匠心。

大国匠心之朱有勇:院士开班留下千余乡土人才

朱有勇,中国共产党党员,植物病理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年被授予“时代楷模”称号。

年,60岁的朱有勇远赴云南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扶贫。他教授当地村民栽培种植技术,帮助他们运用先进的营销手段销售农产品;首创“院士培训班”,近1名贫困户在这里掌握了一技之长,不仅自己脱贫,还帮助其他村民一起走上致富之路,他被亲切地称为将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农民院士”。

朱有勇说:“我老了,也不图什么,就图做点好事,让老乡都富起来,我心里就踏实了。”

大国匠心之李小云:在乡村田野建造充满阳光的房子

李小云,中国农业大学文科资深讲席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名誉院长。先后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年首届中国消除贫困奖(研究)、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年“十大社会推动者”等称号。

作为跨学科的三农工作实践者,数十年乡村工作的经历,数十年脱贫工作的实践,李小云尝试寻找贫困的元问题,也尝试寻找一条可持续、可复制的脱贫之路。位于云南勐腊的河边村就是他的一次实践,年的河边村,房子四处漏风、没有厕所,如今的河边村,面貌巨变,已成为全国知名的脱贫典型,但在李小云看来,这条路还在延续,因为他是一个实践者,而实践从不会停息。

大国匠心之古籍医生杜伟生:修书千年事,有书就有人

杜伟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全国古籍修复行业的扛鼎人物,两只手能数得过来,他是其中一个。年至年的敦煌遗书修复项目就是在他主持下完成,他也参与过《永乐大典》、西夏文献等珍贵古籍修复。

杜伟生喜欢“古籍医生”这个说法,把书当作有生命的物体。他认为,修书,是与古人对话,也是与后人对话。这场对话只能靠身体来完成,一张纸有多厚,手指捻一捻就知道了;修完的书放进仿制民国的压书机里,每本书需要拧几圈力,只能靠经验。

匠人们每一寸匠心的背后都包含了中国经济跨越山海的底气,我们坚信,工匠精神会像汹涌大海里的定海神针一样,用“一寸匠心”抵御住里里外外的高风大浪,用“一寸匠心”守护住这份珍贵的宁静致远。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ysty/312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