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中国农业看山东,山东农业看淄博。齐鲁儿女有着无穷的智慧,齐鲁大地蕴涵着深厚的农业文明。我们身处古齐国腹地,营丘古都,探寻齐国农业文明。在齐鲁大地这片热土上,让我们沿袭齐人的智慧,找寻与现代农业发展千丝万缕的脉络,实为一大乐事。
公元前年前,姜尚助周武王灭商,被封国建邦,齐国建立。自姜太公封国建邦以来,煮盐垦田,富甲一方、兵甲数万。传至齐桓公时,已经是疆域濒临大海的大国,齐国也依靠海上的资源,迅速成为“春秋五霸”之首,齐国被当时的人称为海王之国。
齐国是我国古代农业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早在大汶口文化时期,这里便进入锄耕农业阶段,后历经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夏、商、西周三代的不断发展,至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成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农业科技的进步。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农业科技,如农时学、地宜学、大农业观、生产工具、耕作技术、农田水利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就。
一、齐国农业的历史渊源
齐国地处黄河下游,有着比较广阔的平原,有山麓堆积平原、胶莱平原、黄河三角洲冲积扇等。这些平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蕴水丰富,是齐国农业发展的理想场所。
先秦时期,齐地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属于暖温气候,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境内水利资源十分丰富,潍河、济水、大沽河、弥河等河流经境内,丰富的水利资源为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外,齐国东有黄海,北有渤海,南有泰山,西有清河,四面都有天然屏障,堪称"四塞之国",进可以攻,退可以守,足以保护其发展中的农业不致遭到扼杀,为在列国割据兼并的年代里发展经济和文化提供了较为稳定的环境。
齐国正是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来发展农业生产的。
考古发现,早在远古时代齐国就有原始居民劳动、生息、繁衍在这块土地上,并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远古文化,这就为齐国的建立、富强以及农业科技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目前在齐地发现最早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为距今四五十万年前的"沂源猿人"遗址。
在旧石器时代的各个时期,齐地都有原始人类活动。人们在长期的采集实践活动中,逐渐认识了一些植物的生长规律,于是就尝试在居住地附近将采集来的这些植物的种子、果实种在土里,以期待它们发芽、生长、开花、结果。这个过程大约经过几十万年的漫长时间。
距今约0年左右,随着全新世暖期的到来,齐地原始农业便在这种有利条件的孕育下得以诞生。齐地新石器时代的农业文化有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后李文化距今-年,其出土的生产工具有石铲、蚌铲、蚌镰、石磨盘、石磨棒等,说明当时的社会经济以农业为主。其陶器上粟作遗痕的发现,表明了齐地是我国最早产生粟作农业的地区之一。北辛文化的年代约为距今-年,出土的生产工具有石铲、石刀、石磨盘、石磨棒、蚌铲等,主要为农业生产或粮食加工用途,其中石铲数量最多,为主要生产工具,标志着农业的发展。大汶口文化时期和龙山文化时期,齐地的原始文化获得更大的发展,其发掘遗址中出土的大量粟作遗存就表明了这一点。龙山文化时期,在齐地的原始农业文化遗址中还发现有稻作遗存,表明当时齐地人民还掌握了种稻技术。
夏商时期,齐地农业有了进一步发展。此时期所发现的生产工具比原始社会时有了明显的进步。岳石文化时期不仅出土有比龙山文化数量更多的石质、骨质、蚌质的铲、镰、刀、锄,而且也出现了更适合农耕的新型农具方孔石锄和弧面石刀;商代的农具中则出现了青铜斧、镰、犁等。
西周时,姜太公以功封于此地,建立齐国。他一方面因地制宜,“劝其女工,极技巧,通鱼盐”,发展工商业;一方面也极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