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奇辰
鲍奇辰简介:
鲍奇辰(.11.30—.9.14),开国少将,河北省临西县尖冢镇东尖冢村(原属山东临清)人,曾任第三野战军组织部长、福州军区政治部副主任、总政治部群工部长、济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成都军区政治部主任、军政大学政治部主任、军事学院政治部主任。第六、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主要著述:《八路军》(史料丛书)、《八路军山东纵队》(史料丛书)、《八路军山东纵队史》。
开国少将鲍奇辰年谱
邢子宾
年11月30日
鲍奇辰出生于河北省临西县尖冢镇东尖冢村①(原属山东省临清县)一个破落地主家庭。其父鲍鸣盛,郎中三十多年,长于治疗伤寒病,先后娶妻三室,鲍奇辰生母系二室。他共有6个姐姐,1个哥哥(14岁时落井病亡),2个弟弟。他实为其父晚年长子。
年时年七岁
开始在本村上义学,第一位老师是堂叔,第二位是李秀才。两位老师同时在一年内先后去世。
年时年八岁
转入本村西头上私塾。
时年8岁
转入离家较近的私塾。两年内主要学习、背诵《三字经》《百家姓》《论语》《孟子》等。私塾只背不讲,仍不知其所以然。
时年10岁
开始到离家十五里地的赵庄县立第二完小住校上高小。该校师资条件好,三年中他认真读书,确实学到了一些文化知识,懂得了一些道理。到了第三年,国民党统治了山东,县里给二完小派来了霸道无能的辛姓训育员,他与其他同学对训育员霸道、挖苦学生的做法不满,组织发动了一次罢课学潮,把辛训育员赶走了。刚刚复课,县党部委员来校训话,几天后辛训育员又厚着脸皮回来了。为此他极为不满,开始鼓动几位同学转学以示抗议。他们前往县城第一完小找到校长潘子灵(系他表哥),校长同意他们转学。但后来几位同学因费用高上不起等原因变卦了。鉴于上述情况,他也没继续在二完小上学,没有参加毕业考试就回家了。
年,时年14岁
临清县省立第十一中招生,许多同学报考该校。他因没参加二完小毕业考试没毕业证,就去找校长。校长说他平时老考第二,就给他出了证明,他顺利考取省立第十一中学。初中阶段,他继母病重休学半年,在家侍奉,后又复学。这时期学校的政治空气比较好,年入党的党员及进步教师开始在学生中传播进步思想,他开始接触《呐喊》《彷徨》《而已集》等进步书刊,学校出现了学生集会,一些革命词语如:“普罗利他维亚”、“布尔乔亚”、“小布尔乔亚”等新名词在校园传播,影响着他思想的形成,开始对韩复榘县政府与国民党县党部的统治不满。因与训导主任抗争,临近毕业时受到记过处分。
年时年16岁
初中毕业后考入山东省立济南高中。一年后因家庭承担不起每月80块钢洋的学费而辍学。在这一年中他遇到两件事:一件事是临清在济南高中上学的有三位,按照县里规定要给经济条件差的学生发助学金,结果发给一位家庭条件好的学生(另一位家庭条件好没申请),而他条件差却没有,使他很气愤。第二是临清县立十一中发生了一场反对校长张乾一贪污的学潮,他在济南写信给下年级同学给予支持。
年时年18岁
辍学回家后,他认为自己读书11年应该自食其力,不应做寄生虫,以后等待机会再去上学。于是,他找到县教育局要求谋一个教书的职位。年初,经熟人介绍,他在本村中心小学②谋了一个小学教师的工作。这所学校有校长、教师共四人,他承担四年级的全部课程。校长小学毕业,国民党员,两位教师中一位初中没毕业,一位是清朝秀才。这年是一个多年不遇的旱灾年,学校里发不出工资,校长与其他教师都不正常上班了,他以不误人子弟为己任,仍坚持正常上课,其他老师不上课时他就安排本班的班长和大一些的学生给他们复习功课和做游戏。
中心小学所在地是尖塚镇,是个逢四逢九的大集市。每逢赶集,周围村庄的教师、朋友常来学校里会一会。其中,有些思想进步的,如赵儒昌(后改名赵亮)③、孙荫棠等经常给他一些书刊,如《新青年》《洪水》等看。年孙还给了他一本《西行漫记》看。这些进步书籍使他受到了启蒙教育,逐渐产生了对共产党的崇敬和向往之情。
年时年20岁
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
7月,他为了寻求国家的前途和个人的出路,暑假期间前往济南报考了梁漱溟通过韩复榘举办的山东省乡村服务人员训练处的招生并被录取。
9月,前往山东济宁参加山东省乡村服务人员训练班。此时抗日战争已经开始,九月初开学以后经常遭到敌机扫射、轰炸,训练处只进行了一个月就办不下去了,学员被分配到附近各县实习,主要是宣传、组织群众开展抗日工作。他被分到宁阳县官庄乡,当编训指导员。这时,他与葛石店乡当指导员的同学吴金棠(后改名吴云,八路军山东渤海军区团长,年牺牲)相善,经常在一起讨论抗战形势,他们从八路军出兵华北、首战平型关等业绩中得出一个结论,只有跟着共产党抗战才能取得抗战的全面胜利。随下定决心,投奔延安。
11月,他与吴金棠商定由吴写信联系他在山西风陵渡的同学,请他帮助介绍去延安。在等信的过程中,在宁阳实习的学员被调往临沂专员张里元处分配工作。为争取更多同学去延安,到临沂后他与吴在同学中联系到十数人,在正式分配工作之前,他们不辞而别,悄悄踏上了奔赴延安之路。
他们步行两天到台儿庄。因他们手中的钱已花完,特别黄河以北的同学都已断绝了与家庭的联系,更无经济来源,为了补充路费不足,他们在台儿庄大街上摆地摊卖掉了行李和部分衣物。然后扒上一列拉煤的火车到了运河站,被押车的国民党兵发现后辱骂了一顿,被赶下了火车。后来又扒上一列客车到了徐州,又换乘陇海路的火车去了潼关。下车后,乘黄河渡船到了山西的风陵渡,去一个旅店找吴金棠的那位朋友,结果人已离开,大失所望。询问店主,说去了解县。第二天去解县,旅店店主说去了虞乡,他们又赶到虞乡,最后连线索都没有了。无奈之下,他们改变了去延安的原有计划,就地打听八路军在山西的驻地。得知在临汾附近有八路军随营学校,可是他们所带的路费已经所剩无几了。怎么办?他们又想到了一个迂回的办法,听说在运城有阎锡山的民族革命大学(简称“民大”)招生,所招学生要到临汾。于是他们计划先到民大,这样乘车、吃饭就都不用自己拿钱了,到了临汾再去八路军随营学校。这样在运城就报考了民大,住了几天后成火车到了临汾,第二天他们就去了八路军随营学校。那里有位叫高霞村的学员是平原乡师毕业的,与吴金棠是同乡,又是小学时的校友。他们找到高,请他向校的领导或机关报告,派人接待他们,听取他们入随营学校的要求。校里派了一位干部,大约30岁左右,操一口湖南话,听他们讲了上述情况后,对他们投奔延安参加革命的行动表示欢迎和称赞。然后说,你们已经进了民大,我们与阎锡山有统战关系,为了统一战线,你们暂留在民大,以后有机会再说。这样,一个理想的方案未能如愿,只好暂留民大了。
12月,在民大,他们一行被分到各队去,幸运的是他与吴金棠仍是同队同班。在临汾民大学习了一个多月,当时民大政治空气比较浓厚,有些进步人士在那里任教,如李公仆、陈唯实等。但领导层新旧势力都有,他们对山西情况不甚了解,也不愿多问,只是把它作为一个栖身之地,以待时机,实现他们的理想。
年时年22岁
1月,日军进犯晋南,民大向晋西南的乡宁、吉县一带转移,后又沿黄河转至大宁一带。当时,他和吴金棠商定趁此之机,脱离民大,渡黄河去延安。这时去延安的其他几个人已联系不上了,(到延安后在街上碰到冯锦棠,才知道他们晚些时候也到抗大学习了),他们又找了两个同班同学,一个是原武汉大学学生蔡忠周(后改名蔡放),一个是湖南人于敏(女),他(她)们愿一块儿去延安。经调查,搞清了沿黄河去大宁的行军路线,要经过八路军控制的一个渡口(马头关)。于是,他们四人向队长提出打前站的要求,队长同意了。第二天一早出发,行至渡口,他们向负责管理渡口的八路军干部说明了他们原打算去延安,由于上述原因到了民大的情况,请他允许上船渡河去延安。管理渡口的干部很痛快的答应了,叫他们赶快上船。过了黄河,爬上山腰,看到民大的队伍,经过此渡口北去了。他们躲过了一场灾难,对那位八路军干部非常感激。
到了边区,首先找到了固临县政府,向县政府的一位干部详细讲了他们从山东投奔延安参加革命的曲折过程,请政府出具证明,以便在边区通行。县政府爽快地答应了,并给陕北公学写了一封介绍信。在和县机关一天的接触中感到,他们没有衙门作风,没有官气,穿戴朴素,待人真诚,他们非常高兴和满意。第二天登程,经延长(住一夜)、干沟于等地,终于到达了梦寐以求、盼望已久的革命圣地延安。他兴奋的心情难以表达。
2月初到达延安,处处感到清新,有两件事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一是人民群众生活在祥和安宁的的环境之中,尽管当时天气寒冷,条件也很艰苦,但人们仍是载歌载舞,迎接新春,庆祝胜利。这真是:“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啊!二是八路军正忙于冬季练兵,官兵一致,个个刚毅坚定、斗志昂扬,一扫国民党部队那种官兵对立,人人自危,不堪一击的狼狈形象。这鲜明的对比,使他们仿佛来到了另一个世界,走上了一条充满希望的阳光之路。
2月10日,他被编入陕北公学二十队学习(后来编入二十四队)。进入陕北公学以后,他如饥似渴的投入学习之中,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设有专题专课,陈昌浩讲授社会科学,艾思奇讲授哲学,徐冰讲授政治经济学,他们渊博的学识受到大家的欢迎。关于形式任务、党的方针政策、党的建设等问题,都是以中央领导同志作报告的形式进行的。毛主席每隔几周来讲一次课,少奇同志从华北回到延安以后讲了华北游击战争开展的情况,张闻天同志作了怎么待人接物的报告,陈云同志讲过党的干部政策、怎样做个共产党员的报告,等等。这些报告,特别是毛主席的报告,对学员的教育极其深刻,鼓舞很大。至于军事课程,所占比重不大。课余时间,他拼命地看理论书籍,争分夺秒地提高自己、锻炼自己,以尽快适应革命的需要。
4月,由于深入的教育和他自己刻苦的学习,他的思想觉悟大大提高了,无产阶级世界观开始树立起来了。在努力学习的同时,他积极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年4月,经过组织上的教育和考察,由李其英、曹国栋(现名曹海波)介绍入党,5月1日举行了宣誓仪式。从此,他把自己的一切交给了党,毕生矢志不渝地为党的事业奋斗。
6月,中组部派黎玉到二十四队部找他谈话,问他哪里人,愿不愿意去山东,他说山东临清人,愿意去山东。来人又给他讲了山东游击战争形势,那里急需党的干部,等等。
7月,黎玉在陕北公学选了十八(或十九)名学员,由中组部通知到西北旅社集中,变成一个队,指定鲍奇辰为队长、支部书记,任务是学习和参观。根据中组部的指示,他们参观了陕甘宁边区政府各厅,学习、介绍政权建设经验等。同时,还与抗大四期毕业学员一起聆听中央领导同志的报告,并得知分配去山东的抗大四期部分学员与他们一同前往。
8月中旬,所有去山东的干部统一编组,组成了八路军鲁东游击纵队指挥部,张经武任指挥,黎玉任政委,江华任政治处主任。司令部、政治处加抗大学员、陕北公学学员、老红军、地下党等,总人数近人,浩浩荡荡开赴山东。
8月21日,从延安出发。出发前,毛主席到西北旅社,给集合在院子里的这批干部讲话。毛主席指示说,你们到山东后,要把群众发动起来,开展游击战争,打击日本侵略者。还教导说要向群众学习,不怕艰难困苦,对挫折要有思想准备。毛主席最后深情的说:“你们如果被敌人打散了呢?被敌人打散了不要紧,回到延安来,没有别的招待,还有小米给你们吃呢!”讲得感人肺腑,他们非常受感动,觉得即使波折再大,有延安这个家,党中央象母亲一样,这就是靠山,就有了信心和力量。
毛主席作指示后,他们分乘汽车出发。一天半到西安,住七贤村八路军办事处。正遇朱老总回延安开会,晚上他给大家讲了华北抗战形势,鼓励他们到敌后开展游击战争。第二天上午打算乘火车东进,因不能正常运转又返回驻地。第三天,火车东开渑池,下车后徒步行军,北越黄河,进入太行,到达八路军总部驻地屯留县崔蒙村住下。
他们在总部休整的时间较长,主要是接受总部首长的指示,同时组织了一些参观学习。彭总在行军途中见到,左权副参谋长、傅钟副主任做了报告。在师师部参观,刘伯承师长做了粉碎敌人九路围攻的战况报告。
10月,继续东进,出东阳关,过平汉线。徒步行军十几小时行程一百数十里,到达邢家湾宿营。又走了两天到达冀南根据地南宫。徐向前副师长、东进纵队政委宋任穷举行了欢迎会,徐向前给每人发了一件大衣,以示关怀。休息几天后继续东进,到达范筑先建立的鲁西北根据地,几天后到达聊城。
路过临清县城时,黎玉交给他一项任务,让他去了解一下临清的政治情况。他接受任务后,首先找赵儒昌(又名赵亮),赵当时任范筑先某支队教导队长(鲍在总部时遇到冀南行署派一批青年学生去延安学习,其中有赵亮的弟弟,才知道他哥哥的情况)。赵亮谈了一些情况,并告诉他县动员委员会有一批进步青年,大都是十一中的毕业生。于是他马上到县动委会(中共临清县委也在这里),又了解了许多情况。接着,他又去找到城区姓赵的区长,这个区长在他读高小时,曾当过他的校长。区长请他吃了晚饭,回到驻地向张指挥、黎政委报告了了解到的情况,比较好的完成了任务。
在路过临清期间,他请了三天假回尖冢探亲。这也是鲍奇辰参加革命工作以后唯一一次回故乡探亲,直到年逝世。
到聊城时山东纵队受到范筑先的热烈欢迎,黎玉把毛主席的亲笔信交给范筑先。
离开聊城前师的津浦支队划归纵队建制,支队长孙继先,政委潘寿才。
12月,离开聊城,南渡黄河,进入泰西地区。在泰西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六支队驻地停留不到一周,越过津浦路到达泰山区。在第四支队驻地雪野小住几天,之后经常庄、口镇等村镇进入沂蒙山区,十二月初到达岸堤一带与山东省委机关汇合。
12月27日,八路军山东纵队在沂水县王庄正式成立,张经武任指挥,黎玉任政治委员,王彬任参谋长,江华任政治部主任。政治部下设组织部、锄奸部、民运部、联络部、宣传部,组织部下设组织、干部、青年三个科。他分配到干部科当干事。
年时年23岁
年春,他升任纵队政治部组织部干部科副科长。
3月,纵队根据部队现状组织开展第一期整军工作,5月结束。
6月,徐向前到山东,统一指挥山东纵队、师和苏北部队。
8月,第二期整军工作开始,12月结束。
10月,八路军第一纵队机关与山东纵队机关合并,他被任命为第一纵队政治部组织部干部科科长,也是山东纵队政治部组织部干部科科长(一个机关两个牌子,持续到年)。
年时年24岁
年春,组织科科长王一平调任第一支队政治部主任,组织科未配科长,日常工作由他兼管。
7月,山东纵队第一次党代表大会在沂南县青驼寺北面的吉拉子召开,会务工作由他承办。会议很成功,他受到领导和与会者的称赞。
年时年26岁
年1月,中央批准山东纵队改为山东军区,仍归师指挥。
年8月,山东纵队正式改为山东军区,纵队司、政机关留下大部组建鲁中军区司、政机关,供、卫机关与师供、卫机关合并,山东军区移住滨海地区。
年12月,他因病请假,前往鲁中治病。
年时年27岁
年初,病愈后到鲁中军区政治部任组织科科长。组织科下辖两个股:干部股、直工股,全科干部十人。
鲁中军区司令员王建安,政委罗舜初(兼区党委书记),政治部主任周赤萍,司令部参谋处长胡奇才。
年大生产运动开始,组织科派干部股股长孙洪品带崔杰、陈全凯同志到泰山区(鲁中第一军分区)检查大生产情况。鉴于从沂蒙山区中心到泰山区路途遥远,还要穿越口镇封锁线,鲍奇辰把自己骑的骡子和饲养员老刘交给工作组,解决了他们长途行军问题。
年下半年,鲁中军区与滨海军区联合进行了第一次讨伐伪军(和平建国军第三方面军)吴化文部的战役,扩大了根据地,建立了鲁中军区第四军分区(亦称沂山军分区)。
12月,进行第二次讨吴战役,又恢复了部分地区。
年时年28岁
3月,第三次讨吴战役开始。
为做好战时政治工作,他主持召开了军区三个主力团营以上政工干部会议,并做了布置。会后,他被派往4团帮助工作。这次讨吴战役从3月5日开始到4月20日结束,历时半个多月,军区动用兵力1.2万人,是抗战中一次比较大的战役。延安《解放日报》发表题为《鲁中讨吴战役胜利》的社论,对于这次伟大胜利给予充分肯定。
8月,山东军区第一次战斗英雄代表大会在鲁中军区东堡寺召开。由于敌人“扫荡”,军区正在转移,首长未能出席,大会由鲍奇辰主持。此次会议对于部队英模运动的开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9月3日,他随4团2营参加了葛庄、草沟伏击战。击毙日军余人,俘虏31人,歼灭伪军陈三坎部1余人,陈三坎被击毙。这是山东军区歼灭日军一个大队的模范战例。
年时年29岁
4月,他的疝气病复发,请假去滨海区治病。由罗生德医生(奥地利人,时任山东军区卫生部顾问)治疗,手术效果很好,终生未犯。
术后不久,敌人开始“扫荡”滨海区,他在尚不能下地走路的情况下被疏散到甲子山区一个靠近山口的大村庄。他觉得那个村庄目标太大,敌人可能会到,于是派饲养员找到山东军区谢有法部长,请他版主转移到深山里的小村庄去。谢部长通过敌工部黄远副部长的夫人王朝英(当地区委书记),找到一个小村庄,委托一位地方党员掩护他。不出所料,第二天“扫荡”甲子山区的鬼子,有一路“扫荡”了那个大村庄,而且把他留在那里的战马也给抢走了。由于他提前转移才幸免于难。“扫荡”过后,他走路还不方便,他就派饲养员去找谢部长,请他帮助解决回鲁中的交通工具问题。谢部长就借给他一匹骡子。经过一个晚上约百余里的隐蔽根据地前行,终于到达鲁中沂蒙山区。此时,已是六月份了。
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取得全面胜利。
抗战胜利后,根据中央军委和山东军区的指示,鲁中军区迅速组建了第3、第4两个野战师,命令个部队分五路向大城市和铁路沿线进军。鲍奇辰参加了警备2旅4团解放博山的战斗。
根据中央军委命令,山东军区开始着手进军东北的工作,在干部配备工作中,鲍奇辰做了大量工作,有的营长、教导员直接提为团长、政委。其中还组建了一个以翟明仁(后改名为翟毅东)为团长的架子团(从团到排各级干部配好,却没有兵)。鲁中军区在罗舜初政委率第三师和警备第三旅,在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罗荣桓率领下抢占东北。先期部队与11月份开进,其余边组建边配备干部,所有工作在年底前顺利完成,为我军占领东北做好了干部准备。
年时年30岁
年春,山东军区指示各二级军区政治部下属各科均改为部。鲍奇辰由组织科长改为组织部长。
鲁中军区开展部队整编、整训工作。他主持组织部进行了老弱病残的复原工作和评衔工作。此次评衔工作只按规定套一下,没有用更大的精力,干部们对评衔也没有多大兴趣。
6月,解放战争全面爆发。鲁中军区组织第4师、第9师6个团的兵力举行了文(祖)埠(村)战役,全歼96军一个加强团,受到中央军委的表彰。
年8月,他调任山东军区第四师政治部主任。
第四师干部配备:师长孙继先,政治委员王一平,副师长李迎希,政治部主任鲍奇辰。
夫人王精干与张伟强、朱萍年合影夫人王精干与张伟强、朱萍年合影
9月,第四师在胶济线西段打掉敌人两个据点,消灭敌人两个连。
10月,配合第9师解放安丘。随后转进胶济线东段,政治部结合鲁中根据地中心地区土改情况,在部队中开展土改教育,提高干部战士的阶级觉悟。
12月,山东野战军与华中野战军会师鲁南。
鲁南军区司令员王建安、政治委员向明率第9师、第4师10团南下鲁南,参加鲁南战役。第4师师部及11团、12团负责阻击南下增援之敌。鲁南战役胜利后,第4师移住沂水,第10团归建,团长高文然、政委曹普南汇报战况时送给师部一辆缴获的中吉普车。
年时年31岁
年1月,山东野战军与华中野战军合编为华东野战军。
鲁中军区编为第8纵队,司令员王建安,政委向明,参谋长张仁初,政治部主任王一平,下辖3个师。第4师改为22师,师长孙继先,政治委员王文轩,副师长李迎希,政治部主任鲍奇辰。
2月,莱芜战役。大战前他支持召开了第22师政治工作会议,对战役政治工作作出了部署。8纵、9纵并肩作战,共歼敌7万余人,打掉敌机一架。
4月下旬,华野8纵奉命触及鲁南,22师进至蒙山前上冶一带,与敌整编25师相遇,采用运动防御战法,从蒙山前达到蒙阴城附近,连续激战六天。此次阻击战,8纵歼敌余人。22师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66团政委张健(后改名张鹏展)负伤。
5月,孟良崮战役。
按照华东野司首长“猛虎掏心”战法,将蒋介石的五大主力之一的王牌整编74师吃掉,命令第8纵队从东边割裂敌整编74师与敌整编83师的联系,阻住敌83师不能增援74师。8纵首长将这一割裂、阻击任务交给了22师。当时,22师集结在沂南县大、小松林一带,14日晚渡过汶河,向西南方向攻击前进,至15日拂晓,到达鼻子山、磊石山一带,行程约三、四十里,沿途消灭了部分敌人,完成了割裂敌人的任务。在作战过程中,由于部队多,马草供应不上,有的团反映,群众把房顶上的谷草拆下来送给部队喂马。由此可以看出,沂蒙革命根据地群众觉悟之高,支援之大。
6月,华野部队进行休整,华野前委在沂水坡庄召开野战军团以上干部会议,与会干部分两批进行。师长李迎希、政委王文轩率第一批前往,副师长高文然、政治部主任鲍奇辰率第二批参会。
7月,22师配合兄弟部队进行了土山集战斗,歼敌一部。雨季过后,与兄弟部队一起发起了沙土集战役,全歼敌整编57师,师长段霖茂被8纵活捉。
47年秋季,根据党中央、中央军委和野司、纵队政治部的命令,22师开展了新式整军运动。在诉苦的基础上,在全师进行“三查”(查阶级、查工作、查斗志)、“三整”(整顿思想、整顿作风、整顿组织)活动,提高了部队战斗力。
年时年32岁
48年初,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被粉碎,整个战争朝着有利于我的方向发展。
3月,陈(士渠)唐(亮)兵团、陈(赓)谢(富治)兵团发起洛阳战役。华野第8纵负责打援任务,22师进攻黑石关孙元良部,阻其西援,同时阻击从许昌北援之胡琏兵团,都完成了任务。
6月,8纵在临颍接到接到攻打开封的命令,22师负责进攻西门。17日发起进攻,18日占领西关,19日攻克西门,然后向纵深发展。大部敌人被歼后,仍有部分敌人在市中核心阵地龙亭负隅顽抗。22师决定由65团执行强攻,由副师长和鲍奇辰负责指挥,最后攻占龙亭。师部授予最先攻上龙亭的连队一面锦旗:“把红旗插在古龙亭上”。
睢杞战役。开封战役胜利之后22师奉命撤到城西休整。当晚接到命令东进,参加睢杞战役,先在通许一带阻击国民党军第5军,后又东调打帝丘店黄伯韬兵团部,接着战役结束。
7月,他调任第8纵队政治部副主任兼组织部长。
9月,参加济南战役。睢杞战役后在亳州休整,第8纵队奉命调往鲁西南,到达巨野、定陶一带,参加济南战役,负责打援任务。
10月,接华野命令,鲍奇辰被调到山东兵团任组织部长。
参加华野前委扩大会议(曲阜会议)后,10月下旬前往山东兵团报到。
山东兵团:司令员许世友,政治委员谭震林(华野副政委)兼,副司令员王建安,参谋长李迎希,政治部主任谢有法。
谭震林让他起草部队到达新区时应注意的政治、纪律问题的指示,并电发全军。
兵团党委决定鲍奇辰兼任直属队党委书记。
11月,参加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决战66天,取得歼敌55.5万的伟大胜利。
年时年33岁
2月,华野前委在贾旺召开会议。
根据中央军委统一番号的命令,华东野战军改称第三野战军。陈毅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粟裕任副司令员兼副政治委员,谭震林任副政治委员,张震任参谋长,唐亮任政治部主任,钟期光任政治部副主任。下辖7、8、9、10兵团,16个纵队改为军,分属4个兵团,一个特种兵纵队。
会后,他到第8兵团任组织部长、兵团党委常委。
第8兵团干部组成:陈士渠司令员,袁仲贤政治委员,江渭清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何以祥参谋长。下辖第24、第25、第26、第34军等四个军,是新组建的一个兵团。为了兵团尽快适应战争需要和指挥所属部队,他利用一个月的时间在各军抽调干部,很快组建了兵团部,组建了兵团教导团、宣传队,充实了第34军部分干部。
4月,兵团部住扬州,教导队开学,他去参加并讲了话。
年4月21日,渡江战役。
第8兵团率34、35军从南京正面渡江,兵团部从瓜州渡江进驻镇江,不久又调往南京执行警备任务。期间,华东军区机关与三野机关合并,既是军区机关又是三野机关。第8兵团部改为华东军大。
7月,鲍奇辰调任华东军区、第三野战军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
政治部主任唐亮,副主任钟期光、张凯;组织部长王文轩、鲍奇辰。
9月,华东军区、第三野战军首长(粟裕副司令员主持工作)决定组织一个参观团,赴武汉四野参观学习,指定鲍奇辰为团长,人员有司、政、后、特种兵纵队机关选派,共约20人左右。9月上旬乘船两天到武汉,开始了对口参观学习。谭政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介绍了四野政治工作情况,陶铸副主任专门介绍了思想教育经验。20天后返回南京,向军区、三野首长做了汇报,向华东军大的领导和机关干部做了介绍,形成了《学习四野的领导作风和领导经验》一文,发表在《人民前线》杂志上。
年时年34岁
2月,主持召开华东军区、第三野战军组织工作会议。按照政治部首长要求,这次会议从秋冬之际开始准备,到第二年春节后召开。因王文轩部长修养治病,会议由他主持并做总结,唐亮主任到会讲话。参会人员是二级军区(兵团级)、各兵团、华东海军、华东军大、各野战军、各省军区的组织部长,是一次成功的会议,对于加强华东军区、三野部队组织工作特别是各级党委的自身建设起了重要作用。
3月,中央军委召开六大军区参谋长会议,政治部派鲍奇辰与张震参谋长一起参加,会议主要内容是压缩军队员额,开展复员工作。
12月,升任华东军区、第三野战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
本年内鲍奇辰还办了两件有意义的事情:
一件是为解决干部子女上学问题,抽出精力与抚保科副科长肖亚一起勘定校址,筹办了华东军区干部子弟学校,他兼任了第一任校长职务。
第二件是帮助周子昆夫人寻找周子昆尸骨,同时还找到谢忠良、刘奎,并联系地方将三位烈士的尸骨安葬在雨花台西南的菊花台,作为部队的烈士陵园已具规模。
年时年35岁
11月1日---8日,华东军区、第三野战军召开第一届英模代表大会。会议由组织部筹备,鲍奇辰主持。粟裕副司令员在会上做了形势和任务的报告,唐亮主任在会上讲话。
年时年36岁
4月,中央组织工作会议和总政治部全军组织工作会议以后开始整党。为了做好整党工作,他主持举办了两期整党培训班。第一期是党课教员培训,全军区(含野战军)多位师、团干部参加。第二期是领导骨干培训,对象是师、团政委、主任,约人参加。
年时年37岁
春天率组织部工作组到31军团蹲点。根据蹲点中发现的问题形成了文章《对工作中存在的忙乱情况的初步调查》,发表在《人民前线》杂志上。
6月,华东军区政治部召开支部工作会议,他在会上做了报告和会议总结。
年时年38岁
3月,受唐亮委托筹备华东军区第一次党代表大会。
4月19日,华东军区第一次党代表大会开幕,出席代表人,朱德代表中央军委作了指示,大会选举了新的华东军区党委:陈毅第一书记,唐亮第二书记,许世友第三书记。筹备会上,受唐亮委托,他作了筹备工作情况的报告。
5月,由于长期高强度的工作,他的身体每况愈下,牙周炎治晚了,只能全部拔掉镶假牙,假牙没镶好影响了吃饭,体重下降不到一百斤。经批准到上海修养半年。
12月,升任华东军区政治部秘书长。
年时年39岁
3月,他与苏南军区政治部主任汪少川率检查组到31军检查工作。
6月,调福建军区政治部任副主任。
福建军区是兵团级(没有福建省军区),司令员兼政委叶飞,下辖:两个军,两个地炮师,三个高炮师,沿海守备师,八个军分区等。
年9月,中央军委授予他大校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年时年40岁
6月,在原福建军区的基础上组建福州军区,他仍为政治部副主任。
年时年41岁
2月,他与皮定均副司令员一起到政治学院参加哲学轮训班。
7月,学习结束返回福州,到28军帮助工作。
年时年42岁
8月23日,炮击金门。集中跑兵第3、第9师和各军师炮兵团对金门岛国民党军驻军实施惩罚性炮击,打打停停,婷婷大大,持续到10月份。次年1月又大打了两次,以后实行单打双不打,持续了许多年。组织实施了沿海岛屿强大的对敌宣传攻势。
年时年44岁
4月,参加中央军委召开的全国民兵代表大会,张天云副司令员为团长,鲍奇辰为副团长。
11月,军区党委召开扩大会议,内容是批判司令员韩先楚、第二政治委员刘培善。通知说是军委秘书长罗瑞卿打电话给政治委员叶飞的,要叶飞主持这次会议,并说,要认真地批,坚决地保。鲍奇辰是军区党委委员,参加了会议。他对韩、刘两位领导如实地毫无隐讳地发表了看法。但少数同志对他的发言表示不满意,说他曾当过军区党委秘书长,应当知道的更多,但未能大胆的揭发出来。这些意见在简报登出后引起更多的不满,想压他揭出更多的东西。于是,他在党委会上又做了一次发言,澄清简报中的一个误解。之后,他再没讲什么。这次会议从11月中旬一直开到12月底结束,开了四十多天,而且越开范围越大,一直扩大到团,最后也没有什么结果就结束了。年一位在福州军区政治部工作的同志告诉他,听韩司令的秘书讲,韩司令对鲍奇辰在那次会上的表现有个评价:军区政治部鲍奇辰副主任在会议室表现正直公道,坚持实事求是,在当时那种政治气氛中,在那个环境里,从不说过头话。韩多次讲过,鲍奇辰政治思想水平高,作风正派,是很难能可贵的。
年时年45岁
2月,贺龙、罗荣桓元帅来福州军区视察,了解民兵工作和海防情况。鲍奇辰汇报民兵工作情况。
3月,率司、政机关工作人员到寿宁县蹲点调查。
6月,他又带司、政机关组成的工作人员去江西省检查民兵工作,时间八十天。
年9月,鲍奇辰晋升少将军衔,时年45岁。
10月30日,福州军区召开民兵政治工作会议,会期11天,军分区以上领导干部参加。会上,他作了《关于加强基层民兵政治工作的若干问题》的报告,军区首长作了指示,最后他作了会议总结。
年时年46岁
4月,到福建省建瓯县、沙县调研民兵工作情况。
7月,参加闽中地区军民联防会议,在会上做了《搞好军民联防的几点意见》的讲话。
去龙岩看望39军师,结识39军副军长张峰。
10月,林修德代表省委、鲍奇辰代表军区隆重欢迎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中央委员会总书记阮文孝为团长的访问团。
年时年47岁
6月1日,国民党军空军第二联队十一大队四十三中队上尉飞行员徐廷泽驾驶F—86F喷气战斗机起义,降落在闽江口南岸的龙田机场。6月4日上午,以国防部名义召开欢迎会,国防部副部长、空军司令员上将刘亚楼代表林彪元帅授予徐廷泽上校军衔,颁发奖金。会议由鲍奇辰主持。
年时年48岁
3月,朝鲜访华军事代表团访问福建前线。
年时年48岁
春,根据上级指示,各级领导机关要进行一次整顿,他全程参加,做了大量工作。
8月,调任总政治部群众工作部部长(正兵团级)。
9月,开始新的工作。这年冬天,主持文化部工作的肖望东向总政要一批干部版主文化部搞“四清”,群工部在驻京大单位、沈阳军区抽调名军队干部以工作组的形势下沉到文化部下属单位。不久,“文化大革命”开始,工作组被造反派戴高帽、罚跪、抹黑脸,尤其使他们不能容忍的是在批判他们时必须扒掉领章帽徽,这批干部难以忍受。他们找肖华主任,他不在就找到群工部。鲍向徐立清建议为他们解决。徐找到周总理,总理答应接见他们的代表。一天,总理办公室通知让他们到人民大会堂等待接见。晚饭后他带领工作组代表约来人来到人民大会堂。接见之前,他向周总理作了简要汇报,总理接见时讲了两个多小时,指出不准扒领章帽徽。这样,造反派无话可说,保护了参加工作组的这批干部并使他们撤回原部,平息了这次风波。
年时年49岁
8月18日开始,毛主席接见来自于全国各地的红卫兵,这项工作由北京市、北京军区和总政群工部负责组织。到11月26日结束,在天的时间里,毛主席八次接见共1多万人次,每次不亚于一次大的战役。他日夜坚守,全身心的投入,保证了万无一失,圆满完成了任务。
66年秋,总政“文化大革命”开始,机关开始“四大”: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
年时年50岁
1月23日,中央发出《关于人民解放军坚决支持革命左派群众的通知》。
3月19日,中央军委发出《关于集中力量执行支左、支农、支工、军管、军训的决定》(即“三支两军”)。
3月,周总理出面保肖华。
8月,他率领工作组到东三省检查民兵工作(军队的“文化大革命”比地方开展的迟些),八月底回到北京。
8月11日,林彪、“四人帮”反革命集团把总政的领导权(包括各二级部)全部夺了。他的权被夺了以后,也成为被批斗的对象,本部批斗他,直属单位批斗他。本部没有武斗他,直属单位的批斗,喷气式、罚站、按头、辱骂等侮辱性行为都有。
为了打倒他。造反派多次派人到他家乡调查他的历史,为查到任何问题,反而证明了他是历史清白的进步青年。
10月,造反派在旃坛寺礼堂召开会议,传达林彪“彻底砸烂总政阎王殿”的所谓指示。
年冬,总政实行军管。
年时年53岁
年秋,军管组要他到二连(干部部、群工部、文艺部编成)当副连长。后来又有人诬告他是“5.16”嫌疑分子,背靠背审查到70年底。
年时年54岁
12月,下放济南军区担任济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
年时年55岁
1月到济南军区任职。济南军区政治部的工作环境还不错,主任与三个副主任都是他的老下级,对他很尊重,二级部领导也有不少是在一起工作过的老下级,军区首长也有一些是过去同工作过的老下级。因此,他的心情比较舒畅,工作起来也比较顺利。去后,他分管秘书、保卫、群工等三个部门,工作非常积极,效率也比较高。五个月后,杨得志司令员找他谈话,说机关对他反映很好,给了很大鼓励。可是,不久遇到几件异常的事。第一件是军区在年成立“5.16”清查小组时,由分管宣传的副主任参加,他这个分管保卫工作的副主任却没有参加的份。第二件是军委办事组清查“5.16”办公室主任李中到南方几个军区检查清查情况时来到济南,军区想让他介绍一下南方军区的经验,在开列参会名单时李中看到鲍奇辰的名字时问:鲍奇辰是否在总政工作过?答:是。李中说:他不能参加。四年后这一情况得到证实。第三件是在清查“5.16”那段时间,凡是总政分到济南工作的同志去看他都要在门卫登记,其中济南军分区副政委曲中一同志因为去看他还受到审查。由此可见,他的“5.16”嫌疑问题是在林彪反革命集团那里挂着号的。如果不是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后果难以预料。
年9月13日,林彪叛逃国外摔死在蒙古的温都尔汗。
年底参加济南军区军队冬季拉练训练。
年时年56岁
年9月5日,任成都军区政治部主任。
10月到北京,聆听总政李德生主任的指示,然后与徐成功参谋长、金忠藩副主任一起赴成都上任。
介入处理保卫部原保卫队长转业地方工厂自杀案件,一起错案得到平息。
为一批在草堂办学习班的干部安排了原职务,督促撤回“支左”的名干部。
采取说清了之的办法妥善处理了批林整风运动中遇到的问题和查清为林立果选妃子的问题。
年时年58岁
开展批林整风运动与批林批孔运动。
成都军区原来“烙烧饼”多,有的被打成反革命,有的处理过分严重,有的关了很长时间。三年中,他处理了一大批冤假错案,使被冤枉者得到了解脱。三年中,他到过两个军、五个师、四川西藏两个军区的部分军分区和西藏的三个师检查指导工作。三年中,他两次参加冬训拉练。
在成都军区工作期间正值“9.13”事件之后,情况复杂,运动不断,工作繁重。但由于他坚持原则,顾全大局,强调团结与稳定,加上夜以继日的工作,受到干部们的拥戴和支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年时年59岁
75年夏天,军区党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他在外地疗养被召回。会前,秦基伟司令员找他谈话,说总政要调动他的工作,到军政大学任职。
年9月25日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政大学政治部主任。
年10月6日,粉碎“四人帮”。
根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他主要抓了几件大事:一是根据邓小平指示,开展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他主持举办了三期干部轮训班;二是组织全院在职干部和学员集中学习,传达学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文件,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提高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三是实事求是处理了所谓“三分之一”的问题。即《解放军报》记者到政治学院调查两个学员队,有三分之一的学员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不理解、有抵触情绪的情况,个别院领导认为本院也有“三分之一”等。四是他主抓了平凡冤假错案、处理历史遗留问题。年起,组织了大约30人的工作班子承办,他亲自主持。经过三年的艰苦工作,有人的问题得到平反昭雪或妥善处理。肖克院长兼政委高度评价:鲍奇辰处理的问题,没有反复。
他在院校工作8年(年起为军事学院),除上述在“文革”方便的情况和拨乱反正方面的工作外,在做好全校政治工作和政治教学工作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年时年66岁
对于林彪反革命集团在“文化大革命”中对鲍奇辰“5.16”嫌疑的污蔑事件,以及因此进行的错误审查,总政治部于年12月31日专门发文予以平反。全文如下:
关于否定强加给鲍奇辰同志的所谓“5.16”嫌疑问题的批注
一九七0年一月,原总政军管小组根据谢富治、黄永胜等人的批件,对鲍奇辰同志所谓“5.16”嫌疑问题进行审查是错误的,完全是强加给鲍奇辰同志莫须有的罪名,应予否定,恢复名誉,并销毁所有材料,以消除影响。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
一九八二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年时年67岁
5月,正式退居二线。
退居二线以后,军事学院党委安排他参与领导党史征集工作。国防大学成立后,他继续负责这项工作。到年,在四年多的时间里,完成了党史征集任务。同时,他还为《军属历史资料》、《山东党史资料》分别提供了《八路军山东纵队团以上干部名录》、《八路军鲁中军区团以上干部名录》、《年中央派往山东的第三批干部名录》等史料。
年起,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安排他到全国政协,为第六届、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十年间他不辱使命,积极参政议政,提出了30个议案。积极参加了全国政协赴天津、广州、青海、新疆、宁夏、内蒙古、安徽、江苏、浙江、辽宁等省市自治区的视察、考察活动。
年起,军事学院党委决定要他参与领导编纂《八路军》(史料丛书)工作,为编委会委员兼办公室主任,直至年6月全部完成编纂出版任务。在这项巨大而浩繁的珍贵历史史料编纂工程中(《八路军》全书多万字),鲍奇辰将军三审其稿,累计审稿近0万字,为本书付出了极大精力,做出了巨大贡献。年4月7日,王平副主任在《八路军》编纂出版总结会上讲话时给予很高评价:“这里,我要特别提一下鲍奇辰同志,他对这部丛书,全心全意,八年如一日,所有的稿子看了不止一遍,而是多遍,认真地做了审查。他也是七十多岁的人了,人生七十古来稀嘛!我们感谢他不止是认真看,而且把关把的很好,原则性很强,坚持实事求是,所以,我们没有出什么漏洞,鲍奇辰同志是有功劳的。我们看稿子不多,我们就靠他,很信任他,从他那里我们学到很多东西,他讲一些问题讲得很好,很深刻,很有水平,有些问题出来的很好,这个很不简单。我特别向鲍奇辰同志表示深切地感谢!”
年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
从年起,应山东省委、济南军区领导之邀,他又参与领导编纂《八路军山东纵队》(史料丛书)、《八路军山东纵队史》,至年8月完成,全书共五册,多万字。该书填补了党史、军史中的一项空白。
退居二线十五年时间里,他为工作过的单位和地区送他审阅、征求意见的党史、军史等书籍,认真负责的提出了修改补充意见。主要有:《当代中国军队群众工作》、《第二十六集团军军史》、《第四十集团军军史》(抗日战争部分)、《中共鲁中区党史大事记》、《中共沂蒙党史大事记》、《中共山东分局在王庄》、《三帅在沂蒙》(概述部分)、《中共山东地方史》(第一卷)等。
他还为《八路军》(回忆史料)撰写了《鲁中第三次讨伐伪军吴化文部战役》一文,为《八路军山东纵队》(回忆史料)撰写了《山东纵队的干部工作》等文章。
年时年82岁
年7月22日,中央军委下达离休命令。
5年8月荣获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
年9月14日,鲍奇辰将军逝世,享年91岁。
中央领导同志姜春云、李德生、肖克、王芳等分别以不同的方式对鲍奇辰同志的逝世表示沉痛哀悼,对其亲属表示慰问。
滔滔卫河水倾情千古流龙兴王谢地奇勋最风流
注释:
①——卫运河左岸的千年古镇。原为战国时期赵国为防范齐国在边界设立的军阵,因在镇南与申街之间筑起的烽火台而得名。从三国曹操开挖白沟到隋末永济渠,古黄河北通,水陆商贾云集,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明朝后七子之首谢榛、字茂秦、号四溟山人就出生于此。
②根据《临西古今名人》记载:抗战时期,尖冢中心小学还出了一位革命家孙冠军。(-.11.5)原名孙毓俊。河北省临西县郭七寨(原属山东省临清县)人。年考入临清联立(包括临清、丘县、馆陶、冠县、清平、夏津)乡师读书,期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毕业后,在临清尖冢小学任教员、校长。年“七七”事变后,学校停办,在乡参加抗日活动。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临清参加山东省第六区抗日游击司令部第十六支队的组建工作,为该支队党的总支成员。年2月3日,日军二次占领临清县城后,部队转移,与日军遭遇溃散,孙冠军与田野将十六支队的共产党员、民先队员和抗日青年组织起来,成立临西抗日武装工作团。后该团合并入八路军卫河支队,遂任该支队二大队队长。同年底调任临清八区抗日区长、自卫队指挥部秘书。年7月调元城县工作,历任该县抗联宣传部长、副主任、主任。年5月元城与朝北合并后,任中共元朝县县委委员、抗联主任、县长。年6月奉命南下,任中共桐柏地区党委工作团团长,中共南阳地委工作团团长、民运部长、南阳市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共河南省南阳市委书记,中共南阳地委委员、南阳专署专员。年因病逝世。时年39岁。
③,又名赵亮,河北省临西县尖冢镇赵圈村(原属山东省临清县)人,年考入聊城省立第二中学。年暑假,经张干民(中共鲁西县委书记,阳谷坡里暴动主要组织者,河北省临西县尖冢镇李圈村人,原名张存礼)介绍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转为中共党员。聊城省立第二中学旧址在聊城光岳楼东南米处,后来成为聊城实验小学。在旧址院内立有“省立二中团支部遗址”碑,上面刻有年入团的段俊毅、赵儒昌、孙荫棠等先贤名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