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茶产业到蜂产业,从清水鱼到乡村旅游,谈起农村的产业发展,浙江省开化县委书记项瑞良滔滔不绝、如数家珍。
开化县地处浙西山区,一直以来,农业产业“低、小、散”。但随着消费升级以及新零售时代的到来,农产品有可能变身为“奢侈品”;乡村的产业发展,也将展现出诱人的空间。
“这里面的关键,一是要紧盯市场需求不放,二是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特色。”为此,项瑞良和有关部门一起,逐个产业进行调研,逐个产业制订政策策略,逐个产业召开专题会议推进。
支柱产业“品质化”
“龙顶兴,则开化农业兴”,项瑞良调研开化茶产业后深深感慨。
茶叶是开化举足轻重的特色支柱产业,年产值超8亿元,在农业总产值中的占比超过1/3。“开化龙顶”曾经是浙江绿茶的代表性品牌,在市场上享有盛誉。
但遗憾的是,由于“开化龙顶”主打芽茶,片面追求“杯中森林、水中芭蕾”的外形美,以致杀青不够、略有涩味。多年来,消费者一直有所诟病。
茶是用来喝的,不仅仅是用来看的。开化茶产业的发展,必须从品质化上打开缺口。
“今年的‘茶王’赛,我们提出了新标准,要求进一步优化加工工艺。要用好品质来提高市场美誉度。”开化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张月桥告诉记者,接下来,在巩固提升传统单芽绿茶的基础上,县里将发展一芽一叶至一芽三叶的优质茶,并以市场为导向,开发红茶、白茶、黑茶、黄茶等系列产品。
“开化龙顶”调整了思路:不再追求规模和产量,而是着重抓品质、抓品牌;不再片面执着于种植环节,而是加大力度进行地推营销;不再因循于老茶人,而是致力培育“茶二代”。在做精做优产品本身的同时,挖掘茶文化、茶民俗,延长产业链条。
山东济南原是浙江绿茶的天下,“开化龙顶”却没有立足之地。今年开化举办推介会后,已有3家经销商入驻其中。仅济南一地,即可争取到过亿元的市场份额。
“品质化”的理念,同样落实到清水鱼产业的发展中。开化的清水鱼,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是开化美食的“当家菜”,但对养殖环境和养殖方法要求较高。因为占地少、投入小、见效快、产量高,清水鱼十分适合山区发展。一时间,养殖面积很快从多亩扩张到0多亩。
但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并不取决于规模,而是受制于个性鲜明的产品品质。
年5月17日,开化在和田乡召开“清水鱼产业发展现场推进会”,项瑞良亲自参加会议,号召大家要找准产业发展的方向和定位,挖掘资源优势,更好对接市场,尽快把生态优势变为产业优势。
清水鱼品质化发展的关键是“标准”。为此,开化制订并颁布了全省第一个清水鱼养殖标准,其中包括不准投喂人工饲料,池塘水体做到每天换8遍等条款,十分严苛。目前,该标准已经上升为省级标准。
在确定养殖标准基础上,开化把具有带动作用和规模效应的农户送到外面学技术,培养一批“土专家”。同时,引进项目业主,由龙头企业带动销售,对接各大餐饮酒店。政府则积极申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厚植“开化清水鱼”品牌内涵。
“品质化”让开化清水鱼从不愁卖到高价卖。一般草鱼售价每斤6元多,而开化的塘口收购价就要25元,杭州市场上的售价更是高达68元,较同类草鱼高出5-8倍。像何田乡柴家村的农民余明贵,夫妻俩在村里开了个农家乐,就靠清水鱼做招牌,3口小鱼塘,年收入至少在20多万元。
新兴产业“特色化”
驱车在开化乡间,不时能看到房前屋后一群群的土蜂桶。了解内情的人告知,当下,其他地方养殖的多是意蜂,而开化则是传统的中蜂。
上半年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开化全县中蜂养殖场(户)有余户,养殖量3.8万群,同比增长36%,预计全年可产土蜂蜜余吨,年产值达万元。
小小土蜂虽不起眼,但投资少、见效快,既不占用土地,技术需求也不高,农户利用空闲时间,只要在房前屋后、山间空地,摆上蜂箱就能养。
年,开化推出“户养十桶蜂,增收万元钱”项目,中蜂产量三年翻了三倍多。
开化的做法是“花小钱办大事”:通过“合作社农户”“基地农户”的形式,把项目交给有责任心的主体,迅速带动周边一批养蜂能手。有了主体带着农户干,提供包销服务,蜂蜜销路自然畅通,每斤多元的售价仍供不应求。
过去对于农业产业,很多地方热衷招“大商”、不愿招“小商”。但项瑞良认为,山区土地、人才各种资源都很有限,扶持新兴产业,既要重视招“大商”,更要